枘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释此字为“凿也”,意为榫眼与榫头,亦指刻榫。段玉裁注曰:“枘所以入凿。今人以一木方日枘者,盖以喻所造之器适相入耳。凡物各有所执,而相合者必正其所以合之道。”
许慎这里将这个字的结构描述得十分清楚:一个是穴部(即今天所说的土部)的字,表示洞、窟窿之意;另一个是木部的字,表示树木之意。两个部首连起来就是凿的意思。 古人用木头建造房屋时,需要把一块木头嵌入另一块木头中,便形成了榫卯结构。在古人看来,这种契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因此,他们就用“枘”来比喻事物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道理了。 “凿不合枘”出自于《庄子·骈拇》篇,讲的是杨朱与孟子对坐而聊天。期间杨朱问孟子:“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大意是说天下有没有最大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没有。于是杨朱又问了第二个问题:“有无所谓至乐者乎?”意思是说到底有没有最大、最理想的快乐呢?孟子依然答道没有。接着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说:“今客体吾形,知辨乎寒暑,避爽而安和,是已穷天人之和。”意思是说您已经了解天人之道的和谐了嘛!可杨朱却反驳他,说“不然”。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要趋吉避凶、冬夏不感是因为身体受到侵害的缘故啊!可见他是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的。 但孟子却不认同他的看法,他说:“今诚以人之受命于天,而爱养人之人,则凡顺天之作,为莫若欲谨敬其二人之性;两人型成,则天地之情可见矣。”也就是说您如果真想按照天道行事的话,就要首先谨慎地对待这二人的本性,只有他们的性情完全养成后才会知道真正的天地之情是什么呀。 杨朱对此并不赞同,于是他反问道:“且夫贤圣之时,虽无不养焉,岂惟极之二心?”您的说法是对的,可问题是圣贤们在行动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作为吧。由此,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且夫桀纣之失天下也,弃国家如断臂,肢不必亡,弃天下如遗矢。不如兄所言,必穷天之疑,尽人之恶,方可谓极致之乐尔。”
杨朱的意思是:桀纣失去天下不是因为舍弃了自己的国家,就像切断手臂一样简单而已;也不是像遗失排泄之物那么可怕。所以说,想要得到真正的极致的快乐就必须做到“凿不合枘”才行——也就是不要违背事物的内在规律,更不要让事情朝着自己不希望的方向发展下去才好啊! 这就是这段文字的大意。但其中的“凿”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过它是指榫卯的结构,那么这里所谓的“枘”自然便是木头的棱角了。不过在这里它还有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木头本身的缺陷所在。这一点可以从孟子的解释中看出来:“今客伤吾形,知避寒暑,未审故生我形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