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的五行属什么?
“顾”,甲骨文是从手从求。金文将左边的“手”写成“又”字,右边仍是“求”字的初形。大篆、小篆把右边的“求”写成“屯”。隶书简化为“顾”。 《说文解字》:“顾,还视也。从手有声”。意思是回头看;反视的意思。本义是回头看。段玉裁注:“凡之部曰‘有回意’则知此训为本义矣。今人谓反顾为回头是也”。引申出探望;照顾等意思。 “顾”在六书中属于指事字。顾的繁体写法中,左边部分写作“見”,这个“见”其实是“視”的省略结构。 许慎认为“顧”是个“声符兼指事”的文字(即以声音为标志表示含义的字)——这里的“聲”(shēng)通“绍”。而段玉裁对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其言声者,不知其由聲而声字之本义也。”“見為視省,不當複指事。”“聲”是后世的读音,“聲(shēng)”是“紹”的另一读法,并非“聲字之本义”。因此他认为是“見”加“手”会意为看手相。 而我们现在的看法应该是这样的:甲骨文中有一个“見”字和一个“求”(或近似“求”的字)的字符,“见”是眼睛的象形,而“求”在甲骨文中则是双手相抱的形状,二者合在一起就是人在观察自己的手形的动作了。
再来看“顧”的繁体,中间的“见”上面的一横被省去,其实正是表示“见”与上下二部分的分离,表明该字符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非“見”的一部分。这样看来,繁体的“顧”实际上也是会意文字。那么为什么段玉裁要认为它是“指事”而不是“会意”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学者普遍接受了“指事”和“象形”的概念,对于“会意”的概念还不甚明晰吧。 现在我们看看这些汉字是怎样“造作”出来的——先看上面的简体“顧”。它的上部分其实就是“见”,只不过去了一横,下部分的“又”实际上是“手”字的省写;再看它的下半部分,“见”的上横变为一竖,两竖向上延伸变成两个“点”——这就相当于“求”的上半部分的两竖——这显然是表明整个下半部分是一个“求”字的上半部分!于是乎,一个会意的“顧”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