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中什么生水?
1、《易经》坤卦卦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为顺;乾为天、为健。天地相交而成坎,坎为水,为险,为劳。 因此,《说文解字》中称:“坎,陷也。从坎省声,读若坎”;《周易尚氏学·坎》载:“地中行,阴中之阳,故为水,为劳。天一生水,阳本动而阴遏之,不得动而劳也。”
2、《管子·形势解》中说:“水出于山而走于海者,谓之下。天下之性上压下谓之不义……上见敌而不争高,上下一也”,此言天道之行、自然之理。 因此,《尚书》之《尧典》记述了舜帝命大鸿胪观测日月星辰时说的这番话:“八风若至,境土非邦”,意思是说,当八方来风之时,就说明大地已经改变了形状,这就是阴阳交变的结果——这是《周易》中所说的“刚柔相摩,八卦相生”的道理所在啊! “水流湿,火就燥”乃阴阳之理,水火不容则生相济之用——于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才说了那句著名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名句来。
3、据《周礼秋官·司爟》记载:周朝人每年都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用火制度,即春季用“微火”(小火),秋季用“大烛(大火)”,夏季用“大扃(大灯)”以及冬季用“大明”(大灯火)的制度。这种制度与现今一些少数民族的“火历”大致相同——“其民愚蔽,故司门者毋得限塞路谋,以为利入焉”——这说明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火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水平。所以孔子才赞叹说了一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矣。”
4、《国语·周语下》云:“夫火,数起于一,而成于三……”,又引太史伯阳父的话说:“木实繁者,得火之道迟;树茂而枝胜,持火始易。”古人对五行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实体之上还涉及到其变化过程及其属性作用层面上来加以认识研究。所以说五行学说并非起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人之手创制出来的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由古至今人们通过长期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体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