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人民总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用自然界中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来解释社会现象,建立相应的哲学体系的一种学说。这个“五”是虚指,指的是多种含义的总和。这五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万物。所以,我们可以说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认识世界的一种理论,是一种哲学。 五行说最早见于春秋末年鲁国大夫公羊高著《春秋》。《汉书·艺文志》著录“春秋公羊”高子十八篇,就是今本《春秋》。《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秋》经文仅一百六十馀句,经传加起来也不过五百馀句。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榖梁》则补充进了许多当时没有记载而传闻于世的重要史实,尤其是政治、军事方面的。
关于五行的文字在《春秋》里出现得非常频繁,这说明五行说至少在鲁国已经有了很深的根基。鲁国是个礼乐之邦,文化很发达,这种状况为五行学说提供了传播的土壤。到了战国时代,齐国有一本书叫作《管子·五行》,用五行说来了解政治上的种种现象。这本书虽然讲了五行,还提到“土”,可是没有提到“金、木、水、火”四种元素。这是我国现存典籍中有关五行的最早的记录。
秦汉以后,五行说逐渐与道教结合在一起。道教内不少典籍都采用了五行说的模式来解说宇宙生成以及人间万事万物的成因。五行说不仅被民间广泛接受,还被官方认可,成了正统的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流行“五德终始”之说。按照这一说法,一个朝代的更替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原因,也有阴阳五行上的缘故。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德”,而且都有相应的五行属性。比如汉朝有“德”曰土,对应五行当中属土的节气分布在农历六月夏至到白露这段时间,汉人过端午节和冬至节。
晋朝的“德”曰金,所以晋人以霜降开始过冬,立冬这一天吃饺子。魏文帝曹丕即位那年的十一月立冬,他下诏说:“岁首冬至,阳气萌动,天子率诸侯亲祀天郊,迎福纳祉。既而中叶衰乱,此礼遂废。吾甚悯焉。可复旧仪。”意思是自己这一方以冬至作为岁首,来年立春为腊月。这样,农历十一月就分作了冬至、小寒两个节气。
隋唐之后,人们以立夏作为四季之一开始的时间,以芒种作为夏季的第一候,周而复始,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