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坡五行是什么?
《尔雅·释山》“,岐,邪也” 又云 “(奇),崎,崎崎也” 郭璞注:“今呼岐崎为崎。” 段玉裁注:“按今俗谓山之险峻者曰崎。”“(崎),山无石而高。”——见《说文解字·石部》 《广韵·齐部》“崎”字注:“崎,山陵石耸貌。”《集韵·齐部》“崎”字音义与《广韵》同——可见古人所谓“崎”是形容高山、崇山峻岭的样子。 那么“斜”字呢?《说文解字·斜部》“斜”的字形演变: (宋本古文字構形學·第二編·第四章·130頁) 《廣韻·麻韵》“斜”字的音義 又作“霞” ——《說文》“霞,日色。”
综上所引古籍中关于“斜”字的解释,可知古人所谓的“斜”是指太阳西下时天边的彩霞,或者指日出前天地之间渐渐明亮的部分。 那么“坡坡”是什么呢?把“坡”字放回《楚辞》语句中进行考察——王逸注“平,陂平也。”“平,陂平也。”“曲池也。”“,陂也。”洪兴祖补注:“陂,水旁地。”“坡,水旁地。”……则可见古人所说的“坡”是指水边、水旁的平地。
综合以上对“斜”和“坡”的理解,可以说王逸注“屈原疾困山坡。”“于是焉,坡伯兮。”——这里的“坡”字意思明白确切,没有疑问;“斜”字则有问题,因为此处不是讲夕阳斜照的语境,而是说月光如霜,所以“斜”应该通“晓”,意思是“知道”“懂得”。但王逸用字准确吗?“知”在这里的意思符合古汉语语法规则吗?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杨倞注:“青,靛青,染料也……染色者,取其初生之青色而名之。”——这个“青”字当动词理解。
《庄子·秋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个“青”字也是当动词理解的。 《战国策·燕策一》“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诛奸之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个“青”当形容词理解。
由上可知,王逸在这里误解了“青”的意思,他大概是把屈原想象的像那个时代的无数知识分子一样,是个唯心主义者,以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因此把“青”理解成黑色,并以此为依据去注解“思君令其然兮,伤悠悠而长发。”——真是弄错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