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字在五行中属什么?
姓氏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难题。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姓源于母系。古代部落多有姓,每个姓表示一个女始祖,这个女性可能是部落族长的母亲或正妻;氏来自父系,表示氏族的祖先是谁。姓明确表明血缘关系,同姓的人是有血统关系的近亲;而氏则不一定和姓有关联了。
但是,上古时代姓与氏并无绝对的界限。《通志·氏族略》说“姓之所起,实由父母所授”,说明姓可能来自父系或者母系,也可能是父母双方姓氏的结合。至于氏,虽然大多以父系为主,但也有来自母系者。 春秋时期,贵族有姓、氏、号之分。《公羊传》注疏提到齐国公室姓姜,侯爵姓田;又如崔杼,史书多称其田姓崔氏,其实他本姓崔,出自齐国公室的姜姓。可见姓、氏有时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度,推行皇帝制度,规定子姓随父亲姓,女氏随母亲姓——这一惯例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开始按家族推举人才,这时氏的作用明显减弱,而父系时代的姓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东汉时士族豪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门第,故意把两个姓联在一起,称为“复姓”。这些姓大多是封邑名、官职名或地名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混血交流的现象,姓氏的特点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唐代实行科举取仕,寒门子弟有了上升通道,不过这时门第观念依然很重要,人们还是尽力保持自己姓氏的高贵。宋代以后,姓氏的概念更加淡漠,到了明、清,甚至出现了“姓”、“氏”混用的混乱现象。
现在,中国民间已经很少有人在乎自己的姓氏到底属于哪一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