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五行属什么意思?
“太”,古字写法有六:大、高、远、空、宇、宙。《尔雅·释宫》中解释为“太者,大也;宇者,屋也;宙者,舟也”。 可见,古人创造的“天”“地”“宇宙”等概念,都来自于这些文字。“太空”的概念也是由此而来。
“空”,从字面意义看,就是没有东西的意思。所以“太空”就是“广大无边”的意思。后来这个概念被用于指称我们现在的宇宙,即广漠无际的宇宙空间。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先哲们虽然创造了“天地”“宇宙”等概念来称呼我们这个宇宙,但他们的思想体系并没有这个层面的内容。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就生活在地上,头顶上是幽深的黑暗,再往上就不存在什么物质了。所以“太空”这个概念不是他们头脑里固有的。
中国古人把地球称作“赤县神州”,因为它看起来是一块圆形的陆地,上面生活着赤色的人(黄色的人是低贱的);还把日月星辰和银河系一起看作是镶嵌在苍穹中的宝石(参看《礼记·檀弓下》郑玄注),所以今天使用的“星空”“宇宙”这样的词语古书中都是存在的。 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影响我们今天运用现代科学的结论去建造大型天文望远镜和航天飞机,并探索宇宙的奥妙。
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五材”,认为这五材是自然界一切物质的五个类别,五行可以相生、相克、相持。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学说在古代的思想中影响很大,例如一年分为五行(春、夏、长夏、秋、冬五时),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味(酸、苦、甘、辛、咸),乃至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等等,都有五行配属。
古人把宇宙、自然和社会各部分,用五行学说联系为一个整体。如某类物体在属性上归为五行的“水”,那么就与“水”有关系的事物相统一。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天是气体,木、火、金、水四行都离不开土,因而用天、地、五行组成包括万物的“七政”,这种学说对现代人的影响还很常见,例如把星期视为一周,把黄、赤、青、白、黑视为五色等。但是,“七政”和“五色”,在古代都是和天地五行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