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戒毒能成功吗?
“我这次真是来戒毒品的,我真的不想活了!” “您放心,我们这里虽然条件较差,但一定能让您死得安祥。” 以上这段对话来自电影《黑洞频率》,影片中的“他”多次尝试自杀未果,最后通过“母亲”留下的“黑洞频率”与20年前自杀身亡的“父亲”建立了连接,在“父亲”的劝导下终于摆脱毒瘾,获得了新生。
其实这是影片塑造的虚构场景,但是其中反应的则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许多吸毒者在毒瘾发作的时候,有过轻生的念头和举动;而有的人即使没有毒瘾,为了寻求刺激也会故意犯罪、自毁前程,其原因就是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对毒品的非自我导向性渴求。
这种渴求是强烈的、非理性的,如同野兽一般冲昏头脑,让人为之疯狂,可以说正是这些难以抗拒的欲望才使得很多人最终惨败给毒品。 在我国,每年有数十万的青少年成为新的成瘾者,还有无数已经沾染毒品的人苦苦挣扎。除了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外,预防教育也是禁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国家禁毒委一直号召大力传播禁毒理念,号召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抵制毒品诱惑,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禁毒斗争。
为了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毒品危害,学习防范技巧,各地还积极开展各类别生动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北京开展的“绿色人生·无毒梦想”——北京禁毒微电影大赛中,就有不少反映校园毒品问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以极具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什么是毒品、毒品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毒品等问题。 还有很多像《黑洞频率》这样的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向公众传达远离毒品的信息。
当然,最直白的还是那些触目惊心、悔之晚矣的真实案例——因吸食大麻被学校开除、被迫流浪街头的未成年人;为了试毒将自己送进监狱的智障人员;为了购买毒品借钱、骗钱甚至偷窃都要染上毒瘾的家伙…… 毒品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世界人们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