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什么背叛中国?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美苏两国为了尽快占领朝鲜半岛,发动了“朝鲜战争”。 苏联红军从北部和东部入侵,美国军队从南部登陆。 北朝鲜人民军配合苏军在南部迅速推进,南部的汉城(今首尔)迅速陷落。 此时,毛派出的志愿军刚刚在釜山外围击败南韩军队,将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 而美军第七舰队也刚刚抵达日本,并迅速派遣陆军向北进发。 在这种情况下,中苏达成了协议,以北纬38度为界划分南北朝鲜,由斯大林、毛泽东各出兵30万,组成联军共同防御。
实际上,东北民主联军的四个铁甲坦克师全部配属给了苏联元帅维辛斯基指挥的俄朝联军,负责掩护莫斯科到平壤的北部通道以及汉城等地的防务,确保苏军能够顺利南下。而第四野战军的三个兵团则组成了联合司令部,由聂荣臻统一指挥,负责在南方抗击美军和南韩军队。 为防止美军登陆,中苏联军还在海峡沿岸布下了水雷防线。然而,让莫斯科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人直接跨过了海峡,在仁川登陆,切断了北朝鲜人民的供给线和退路。
紧急关头,毛决定派出陆海空军三支部队,跨越200多公里的海面,实施紧急救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仁川登陆”,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战。 为了争取主动,掩护部队渡海,彭总亲自率领精锐之师先期横渡海峡,抢占有利地形;同时以两个师直插汉城以南,切断敌人的后路,迫使美军司令麦克阿瑟亲自飞抵济州岛指挥,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尽管中苏军队并肩作战,但北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苏军指挥官经常不得不亲自驾着坦克冲在前面,而北朝鲜军队往往在进攻之前要先鸣炮警告,给苏军造成了极大的被动,损失也很惨重。 随着战局的发展,美国人开始使用战术上的优势慢慢消耗中苏军队的战力,加上北朝鲜军疲软无力,协同很差,导致战线出现了波动。
对此,毛决定发动一次战略性反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除敌人坚固的防守核心——清川江附近的美军阵地,逼迫李承晚集团后撤。为此,他从东北调来杨得志的第九兵团,从西北调来许光达的第三兵团,由邓华指挥,配合杨成武的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对清川江地区的美军和南韩军队形成了合围态势。
此时,志愿军已经基本完成了动员,大量新编部队被迅速投入作战序列,大大增强了前线部队的实力。11月25日夜,邓华命令第十军团率先向清川江一带的敌军发起突袭,其他几个兵团也按预定计划展开了行动,迫使李承晚指挥的南韩军队向后撤退,而麦克阿瑟则命令所属部队全力防御,避免被包抄歼击。 中苏军队经过连天夜间疾行,出其不意地扑向清川江沿岸的联军阵地,给与敌以沉重的打击。至此,“抗美援朝”的前五次战役结束,中苏联军共歼灭敌人70余万人,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后,中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苏方认为,中共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迅速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利用了美国的冲突,并将对手拖入了战争泥潭;而且东北是苏联的战略缓冲区,一旦美军侵入该地带,就将不可避免地遭到苏联装甲兵团的迎头痛击。他们坚决要求加强旅顺口的防御力量,并在半岛上部署更多的核武器。
至于中共方面,则是另有一番打算。首先,他们早就看穿了苏联的外强中干,根本不能真正对美帝形成有效威胁;其次,东北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反而拥有一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庞大的重工业基地;最后,美国虽然强大,但远隔万里,很难直接入侵本土。
中方的策略就是尽力拖延,积极备战,一边坚持与美国谈判,一边加紧军队建设,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核战争的准备。只要双方互相保持克制,不率先使用核武器,那么中方就有把握逐步扩大自己的军事优势,直到最终赢得胜利。在“抗美援朝”后期,无论是板门店的停战协商还是海上的鱼雷之战,都可以看出中方的底气越来越足,而苏方的存在感却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