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狗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样元素组成的(或组成过程中受到一定影响)。比如木头可以制成家具也可以制成柴火烧成炭;而铁可以做成武器也可以打造成铁器。所以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其相生相克的关系。 当然在道教的影响下,被引入了道教的神学体系中,成为一种神像和神术的组成部分。并且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打击佛教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工作。所以到了今天,很多人都知道五行是古人发明的学说用来解释万事万物的原理的理论。 但是其实现代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前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比如说牛顿在研究苹果落地时,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定律——重力加速度;瓦特在看水烧开时候发明了蒸汽机。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又怎能离开古人的智慧呢? 其实“五行”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尚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日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其中的水、火、木、金、土与今天的五行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其中包含了后世五行的最初含义——“相生相克的道理”的意思在里面(虽然这里的“行”字并不是今天的五行之行的意思)。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除了老子和孔子两人的学说流传了下来外,其他百家都散佚了。但是他们的一些思想还是被继承下来了。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卷帛书,上面记载着黄帝时期的一位叫“黄裳”的人所撰写的《阴阳五行》一书,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关描述五行属性的书籍(因为“行”在古代也有行为、道路等意思,这里只是表示一种通行的说法,而非真正的五个行走的行)。这本书里面第一次提出并详细阐述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克相侮的规律。 这五行的属性,最早并没有固定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说法: 东汉时期出现了《尚书孔安国传》一书,书中首次以“金木水火土”来代替原来的“水、火、木、金、土”。从此,“五行”便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并且沿用至今。 五行的相生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