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的五行到底属什么?
首先,“芮”字的字形在古文字结构上分析,应读作“ruì”;其次,《说文》释“芮”为“豆州”,可见古人认为其读音与“睿”相近,故有此误;最后,康熙字典等后世工具书也沿袭了这种错误。 但“芮”字并非从“艸”或“艹”。 “艸”“草”之字,古人造字时,“艸/草”作偏旁均写作“屮”(参见《古文四声韵》),而“芮”字“內”“艹”的结构显然是“内”。另外,金文的“芮”字作“”(参见《古代文字構形學》),亦與“內”有关。 小篆的“芮”字作“(見《說文》)”,形如“內”,但上部的一捺变成了点,且下部两点变成了一横。到隋唐时的楷书,“内”变成了现在的字形。
所以,正确的读法应是“ruì”,即“芮”字从“內”,与“內”同音。而且这个字是象形字,从“內”很恰当。 那为什么古人会犯“因错导错”的错误呢?大概是因为,先秦文献中,“芮”常用作人名,且发音与“瑞”相近,所以被误抄为“瑞”字。例如: 《礼记·檀弓下》:“公子芮伯。”郑玄注:“芮伯,姓芮之名伯者。” 《国语•晋语三》:“穆姬遗之大子申生曰:……乃使申生伏甲而飨王于伯姬之家,以弑之。芮伯之夫人,燕氏之女也……”韦昭注:“芮伯,周之卿士。” 《史记•晋世家》:“公宫之妃曰芮姬,芮姬生子赫,赫母曰姜氏。” 至于“豆州”,应该是“诸侯之城,方二里,而置一丘,曰豆州。”的意思。可能因为字形相似,传抄者误以为这是“豆州”两个字。
在给汉字查五行时,通常都是用拆字法来进行的。一般来说,对于一些字,怎么拆都行,但是在给“芮”字拆分时就存在争议了。因为有的命理师把“芮”字拆分为艹瑞。如果这样拆,那么“芮”字就是属木的了。因为“瑞”字在古代指祥瑞之鸟,属土,土生木,所以“芮”也为木字。而另一些命理师则认为“芮”应该拆分成“立贝”,为“立财得本”之意。因为“立本为金,所以这两个字为“金生金”,仍然属于金。“金”和“木”两种说法,常常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来看一看 “芮”字是怎么演变来的。首先,“芮”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写法是在一个象形虫的图形上加一个点,表示这是在地面上的一种小虫子,为“一种叫作金龟子的幼虫”。《说文解字》和金文(西周晚期芮伯器),篆文的“芮”字都是由“虫”和“内”两字构成的,因此应该是一个形声字。但在这里,是“内”字为“芮”字的形符,还是“虫”字为“芮”字的形符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芮,草芮也。从内、虫。”许慎以为“内”字在此是“草”字的意思,因此,应当把“内”字当作“芮”字的声符,这样“芮”字就是一个形符为“虫”字,声符为“内”字的形声字。但“内”字在古文中并没有“草”字的意思,而且,虫字在形符中是被包含在内字的形内的,“虫”字的本意是爬行昆虫的总称,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虫,字是形符。也就是说,“芮”字是一个形符为“虫”,声符为“内”的形声字。虫字在五行中属“木,内字在五行中属“水”,这样,“芮”字也就应属五行中的“木”。
至于后来“芮”字变成了现在的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写法,这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但不管怎么演变,其初始的意义和最初的字形在汉字的字义释解以及在五行中所属的属性是不可轻易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