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竹”,属于木行; 因竹子生长迅速且“四季常青”,在阴阳界属阴,所以又有“阴竹”之称。 五行中,“金”代表秋季,“水”代表冬季,那么“土”呢?其实,“土”的季候是长夏(就是小暑大暑之间那段时日),正好处于盛夏与金秋之间。而夏季万物茂盛,正是“土”在五行中得势之时。所以中医才认为“土”对应脾,西医所谓的“胰腺”也归脾管理。同时,因为长夏的气候条件,适宜大部分微生物、细菌等繁殖发酵,因此中医才将脾与消化功能联系得如此紧密——食物在胃里受“土行”之脾胃的运化,化为营养,输送全身。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也就是说肝脏有疏导气机的作用。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而肝气之所以能疏泄,靠的是胆气的升腾。就像古代军队中,统帅的威武靠的是前面战鼓的鼓舞一样。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为什么中医理论中,胆经要从胸胁出发?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这里的经络直接联系着肝胆之气。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宇宙万物构成的一种最初始,也是最简练的解释是五行说: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变化而来。这种说法看似粗疏、牵强,但确实体现了古代东方哲学思维所特有的简洁和睿智。而这一博大精深,无所不在的学说,与同样博大,具有东方风格的竹子文化,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人干脆把“竹”作为五材之一来解读。
把木,火,土,金,水说成五材者,多为思想家和政论学家,比如墨子,他们更注重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把木火土金水说五行者则多有天文学家,乐理学家或道学家参与,比如汉代的翼庶、郑玄,唐代的孔颖达。
现代人从现代化学的角度看木,火,土,金,水,大概要嘲笑古人的幼稚和低能,不过,现代人也很难理解,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期间,为什么始终不能建立一个五行说,而只能建立一个四元素说。西方的四元素说是直到牛顿时代尚被采用的学说,包括的“元素”是土,空气,水,火。如果说土、水、火还基本能同中国的五行说的“土、水、火”对应上号,金还能在西方的金属里有所影射,至于木呢?西方人为什么就把这个在东方文明,特别是华夏文明中意义丰富庞大的“木”弃之不顾呢?这倒是耐人寻味的问题,需要做更多的文化心理研究才能解决。而“五行说”为什么仅为中国所拥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核心,更是耐人寻味的问题。
在竹子文化中,五材或五行之说,有多种解读。有些是“直接参与”,比如直接把“竹”列为五材之一,或者五行之一。把五材说、五行说与竹子文化直接联系上的典型代表是汉儒董仲舒,在他著名的《五行对》中,就多次论及“竹”:
火,南方,南,言南,从竹。天有五行,物有五味。竹之为言宿也。宿者,生也。南方受化,竹特受之,故曰竹……“南者,任也。有竹,任物者。南方之为言尚也。上诸木莫若竹,故曰上。尚者,上也。是故竹为南物而主于南方。
……凡竹之属,皆性直也。
董仲舒这里引伸出来的南、上、尚、直,都是从竹子为喻的。他说的“南方,言南,从竹”“天有五行,物有五味,竹之为言宿也”等等,都是他独创的新解。而他列举的“火,木,水,金,土”五行为五行的理论,被汉帝采纳,成了国家的正统教义。竹子因为董仲舒,因此被正式列入五材之列。董仲舒以后,关于竹与五行、五材的“解读”,就多了起来。比如《白虎通义》也有“南方,言南,从竹,竹之为言宿也;宿者,生也。南方,任也,有竹,任物者;竹者,尚也,上也。故以竹为南方之物,主于南方”的解释。还有“五材木居多,南方生也;二材火次之,东方盛也;一材,土中和也;无材,北方,物藏也;二材,金次之,西方杀也”的说法。木字多居者以竹而得,竹与木,其实同在五行所属。
把竹与五材、五行联系起来,是“直接参与”。还有一种是“间接参与”,也颇有趣。比如对五行的属性解说,就有同竹的特性相类的。如《白虎通义》说“木,东方,言文也,五行于时,东方为春,春物发生,其性温柔”,这与竹的温柔、多情不很相近么?再如“木性温柔有文章者也”;“木者,五常仁也,有受人之性,南方热而直,东方生而长盛(竹不衰)”等等。在《尚书》古注中,对五行之金的诠释是“金,西方,秋”,又注曰“秋,愁也”。《说文》注更明确地说“焦愁,故以秋字为号”。而中国关于“秋思”文化,最能代表的也是竹子,那“窗边风雨交加夜,疑是子规声断续”“愁听南宫鸣雁过,晓来梳洗泪光寒”的“愁思”,大抵还是竹子来得敏感、动人!
现代人已经不大用五行五材说来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命运了,但竹文化从这一学说中得到的启迪,还绵绵不绝,渊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