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五行是什么意思?
一、什么是正五 行 “正”在这里是“纯正”的意思,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元素),这里并没有提到“气”的概念。因此这里的五行和现代科学所认为的五行不是一回事——它并不包含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或地球圈层结构等。
二、为什么会有正五行 古人发现,无论什么物体都由这五种要素组成,它们分别对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对应关系: 金对应西方肺,木对应东方肝,水对应北方肾,火对应南方心,土对应中央脾。
如果身体某一脏腑有问题,比如消化不良可能因为脾胃虚弱,那么只要调理好脾胃即可,如果是失眠可能是因为心火旺盛,只要降火养心就可以了……这样做固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人体是由阴阳组成的,而五行也分阴阳: 木火土金水阴阳五行的四个方位(东南中西北)各有一阳,因此共有五个阳,所以五行又有小五行的说法。 而五脏之间也有阴阳之分。
如果某脏有病,而该脏所属的阴阳在体外的对应部位又出现异常的话,那就容易找到了病因。这就是中医常说的“症候”,也就是某种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 如果身体某处不舒服了,首先找到它是在体表还是体内,然后再判断它是属于木火土金水中的哪一行,最后找出身体的哪些要素与这一行相符合,进而对症治疗。
正五行学说是汉族中医独创的理论,它把宇宙万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称为"五行"。认为宇宙间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个基本物质不断相生、相克运动的结果。五行学说用于中医学领域,则主要用于概括归纳人体内脏器官及其他组织结构功能上的联系,以及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规律。即以五行的特性来归纳和演绎人体内脏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述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以五行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传变规律。在中医学里,五脏的生理病理的特性和五脏间相互关系,都是采用五行学说来作理论上的概括和演绎的。所以,就中医学的整体理论体系而言,五行生克理论是五脏学说的理论基础。
土德指可种庄稼的大地,土地是万物之本,万物消亡之后又复归大地,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因此,在四季土德当权。
五行的特性以及与五脏的对应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已经得到初步验证。例如,肝脏解毒功能有疏通、升发的特点,符合木德特性;心脏和体温与平均环境温度相比有热象,符合以热为特征的火德;脾总是负责体内大营养库-血液的营养质量,符合以孕育、受纳为特点的土德;肺是通气的,肺血管内血氧含量高,而二氧化碳含量低,符合新鲜、凉爽、流通的金德;肾中所含水分的重量占干肾重量的50%以上,说明肾中含水最多,符合肾水(肾中之水)的对应关系。因此,虽然古代的五行说不是严密的科学论证,而是依据类比关系推测而来,但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不应一概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