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结局是什么?

宦家桐宦家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易经》虽为无字天书,但经过千百年来的演绎,还是有很多的学术派别留存于世,其中便有太极、八卦等,而“和为贵”便是其中一卦的卦辞。那么,这“和为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众皆不悦,曰:‘公所为颇似鲁钝,求而不知,失身害德,亡国之臣,不宜为宪。’乃共造叔孙通,曰:‘君独不闻越王句践伐吴之事乎?”句践贱而入臣,辱及宗庙,越王所以成霸也。君何辱而失礼于鲁,不如遂行。’通不听,曰:“必兴越,弃吾文,吾不许。”众人俱出,通扶杖蹲焉。”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易》之有《谦》,尚畏惧,而况于人乎!君命召,不复拜,为君羞,之忘乎?子之推父子之恩,其为不仁。臣之屠己,以忘其过,其以为国,有司也。昔越王句践,困于会稽,犹雪会稽之耻,岂其卑贱而不如人哉!”

意思是说:越王句践被吴王夫差战败,身世失国,后来经过发愤图强而复兴越国,最终灭吴雪耻。而孔子在《易经·泰卦》中,亦有“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辞,意思是商王朝帝乙嫁给周文王之母,是因为周族强大的缘故,并非周文王有何卓越表现。

后来,“和为贵”便有了“以宽假息”的意思,再后来便有广陵散人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到:“公采绮绣,以媚世妇。子颇识之,执而不化,反复宜哭,以威惧小儿。有悖之心,无以堪命。不识何者,遂相抛弃。”中便有“知我者,以我为神人;不知我者,以为贪世乘荣”之语。

那么,这“以和为贵”为何又被引申为“忍让”、“恭顺”之意呢?此语大约在孔子以后,因为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虽然依旧战争不断,但较之前几个世纪已少了许多,天下已出现“偃武修文”、“闭关锁国”的趋势,而“以和为贵”正符合此时的精神。

《东斋随笔·卷七·书朱子“和”篇后》:“今天下不专乎儒者,其势不足以善当其和。自汉以来,变颇甚。”

《朱子语类·卷第九·和人治道》:“今之和专似忍。孔子之意,和为贵,不独以忍为和也。二者不可不分。”

《宋史·周密传》:“密读其书,曰:‘此欲以杂文学充儒者之道,而以门户卑琐济其身。’曰:‘某氏之学出于孙氏,而太激于中庸,得于外而遗其中,其说杂伪杂真,皆非圣人之正传也。’盖密之学,先出于胡瑗,后出于李觏,盖有得于儒者之道,故斥二家之非,以儒自任。”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时因“以和为贵”而闹误会。如清代名家孙洙(又名琴轩孙)在《藏书·序例》中,便有“窃谓苏词逸荡,诚不宜以儒者示人。然轼少时在东坡读书,老夫聊发少年狂,谓不宜以和为贵”的话语。

不过,自明代以来,“和为贵”逐渐变成了一个道德术语,逐渐将古代的“以和为贵”概括为自己的涵义,便是凡事忍让、恭顺的最高价值标准。

《中庸集注·卷三·致和章第三十》:“凡事各尽其分,则和气至而祥矣。”

《宋史·谢德润传》:“时秦桧当国,求誉己者私谓润曰:‘公素望,独不闻台谏奏议恶秦公者乎?’润曰:‘吾学不足,不足以知公之善恶,然以吾之心思言议,举不疑,惟公察焉。’卒不治秦之功,秦憾之。”

《魏书·封谞传》:“帝亲录诸蕃,拜拜请罪,因加赐玺书,谕以厚意,谕以顺乃昌,戒以戒不敏,咸服罪免。”

也就是说,“和为贵”便是“凡事以和为贵”;“以和为贵”便是“以忍为高”;“忍”便是宽容、退让;“和”便是和谐、平安。这便是“以和为贵”的意义,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价值基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