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不喜鸭翼布局?
主要思想上不同,美国航空技术主要源自于英国和德国的流派,而前苏联航空技术则源自于意大利(意大利的飞机制造水平在二战时候相当先进,法国有百分之80的技术源自意大利,德国不少技术也源自意大利,而斯大林更是多次到意大利“视察学习”,从意大利引进了不少的专家和技术,苏联的第一代战斗机米格-3的技术源自意大利的MC205)
鸭式布局并非苏俄所创,在二战中德国的容克公司的Ju-287战略轰炸机就是采用鸭式布局,在二战最后阶段德国还推出过单座鸭式截击机——阿若-96
美国的飞机讲究气动简洁高效,因此多采用大后掠角甚至双向后掠、变后掠,鸭式布局在美国人眼里属于无用的阻力,因为常规布局水平安定面距离重心更远,尺寸就可以更小,更小的面积所带来的阻力自然就更小
苏联为了能给战斗机装备更多的武器,因此更加倾向于多座的三翼面气动布局,前鸭翼可以为水平安定面携带更多武器,而座舱前的武器发射角度更小,在对地攻击时可以有更小的投弹圆
并且三翼面布局前鸭翼可以更好的中和机翼气流的上下翻转速度,从而可以拥有更加平缓的升力曲线,而常规布局在升力达到极限时会直接跳闸,这就是产生机翼失速的原因,如果在降落过程中发生失速(飞行员着落技术不良也会导致升力曲线到达极限)就极容易摔机,虽然随着数字式飞控系统的普及现在战斗机已经可以通过数字式抗坠毁系统和主动控制技术来抑制飞机失速,但三翼面鸭式布局本身由于升力曲线相当平缓本身就不存在机翼失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