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结局真的是化蝶吗?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由于人们对这一对忠贞不渝的青年情人的喜爱,他们的故事流传极为广泛。特别是以这一传说为蓝本改编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但是,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结尾,人们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这可能是由于在以这一传说为蓝本改编的戏剧和民间音乐中,都保留了这一传说原有的结尾之故。
原来,在祝英台被迫出嫁的路上,梁山伯前来拦截。当两人相遇之后,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相抱痛哭。哭丧着脸的二人来到马家,梁山伯又逼着马文才把英台许给他的亲事退了。马文才不肯,梁山伯举起拳头就要打,被英台拦住。英台向梁山伯诉说身世,并告诉他她已把家业交给了母亲,要他搬到自己家和自己共度终生。梁山伯听信了她的话,就搬了进来。马文才不依不饶,将梁山伯告上县衙。
县官升堂,问明案情,问祝英台到底愿意嫁谁。英台先是不说,再问也不说,又问她不愿意嫁马文才可有什么理由,英台说他“不学好”,还是不说愿意嫁谁。县官觉得此事“难以发落”,在他们几人当中,没有“不三不四”、“不学好”的,看来都是本分人家。既然祝英台不说嫁谁,看来“二人是前世姻缘”,于是断它们俩成亲,把马文才轰出了堂,梁山伯、祝英台二人“欢欢喜喜成亲”。
从此以后,他们夫唱妇随,郎才女貌,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最初保存在明代冯梦龙的《山歌》中。这在《梁祝》故事的流传过程中是很晚的本子了。它应该反映着元末明初以降江南一带流传的《梁祝》故事的主要版本的特点。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元朝有《祝英台哭夫》故事流传,元曲中又多有吟咏梁山伯和祝英台爱情故事的词曲,又说明,在元代中前期,梁、祝故事主要流行的区域在北方,后来才逐渐向南方回流。
“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成亲”这一故事,和“梁祝化蝶”的结尾究竟谁本谁末?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反对“梁祝成亲”本子的人认为,“梁祝成亲”太“俗”,没有“梁祝化蝶”那么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更有甚者,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冯梦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纲五常”论者,他的思想非常保守,所以,他改编的《山歌》中的“成亲”一节,是“破坏”了原来的“梁祝”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反动的、落后的,不能反客为主。还有人认为,“化蝶”一节是人民的创造,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而“成亲”一节,是受了才子佳人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之类文学故事的影响。
其实,真正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化蝶”一节不仅晚于“成亲”一节产生,而且,它完全是“生拉硬扯”地安在“梁祝”故事的后面,与梁祝故事原来的情节毫无关系,是“不着调”的,而且从“梁祝”故事的产生地区考察其思想来源的来源,也可以发现,它并不是来源于“梁祝”故事产生地的人民思想,而是来源于《牡丹亭》等大团圆的文学作品和思潮,因此,我们说,“成亲”一节才是《梁祝》的正统版本,“化蝶”一节的产生时间晚于“成亲”一节,不应该本末倒置。
首先,从“梁祝”传说流行地区考察,这一故事主要流行于江浙地区。
江浙地区是我国东南的沿海地区,也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得最好的地区。自明朝中叶起,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一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手工业和商业最发达的地区。
江浙地区自唐朝起,就超越了陕西、河南等政治中心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区,由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繁荣,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