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中国大使馆?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成为各国在华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日本在中国侵略势力的推进,促使美、英、法、荷兰等国增加对中国的军政、经济援助。各国纷纷着手在上海筹建使馆新厦。日本也决定扩充新馆,以同西方列强争衡。
当时,美国领事馆在英租界戈登路和马园路相交处(今江宁路和巨鹿路口)。1932年12月,美国决定在江湾(今虹口区凉城新村附近)建造新馆。经过中美两国多次协商,1933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正式批准美国在江湾建使馆。
江湾是20世纪20年代末开发的一个现代化新市区,原国民政府及各部机关都在此地。美国领事馆是江湾新兴市区的第一座西式公馆。新馆占地50亩。建筑师是美国人爱里克(B.C. Alric)。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红墙白窗,绿瓦红门,建于6米高的台基上,巍峨壮丽,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35年竣工。
1936年12月,美国外交官及其家属和工作人员100余人迁人新馆。中国是美国的重要友好国家,新馆在使领馆规格和人员编制上,都称大使级驻外使馆。江湾美领馆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在北京使馆外在中国最大、最气派的使领馆。新馆落成以后,美国把原来英租界戈登路上的旧馆(初为副领事馆,1930年3月升为总领事馆)改为美童公学校。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江湾美领馆成为美国驻华11个馆(上海、北平、天津、重庆、厦门、汉口、杭州、南京、广州、胶州、福州)中最重要、最大的使领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领馆人员撤离上海,仅留少数人留守美童公学与江湾美领馆。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江湾美领馆和美童公学被日军强占。1945年9月,上海光复,美领馆回到江湾原馆办公。中共地下党与美领馆有密切联系,一些进步团体如“工部局华籍职员抗暴联合会”、“上海公共租界大房东联合会”受过美领馆帮助;在抗日战争中救出的爱国将领蔡廷锴夫妇,以及爱国民主人士张一麐、沈钧儒,著名文学家胡风、夏衍等曾暂住过美领馆,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