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字五行是什么?
壤本意为田地、土地,如“田壤肥美”。从上古开始,人们在利用和处理土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土壤农学和土壤环境学。对成土因素及土壤肥力的研究是其早期的核心内容。中国最早出现的农学专著《吕氏春秋》和《氾胜之书》分别指出土壤种类、颜色与产量间及耕作措施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对土壤的依赖性和需求程度不断加深,引起土壤中养分、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生物的浓度及土壤结构的变化。对维持土壤良好功能和有效利用土壤资源的需要,推动土壤科学不断发展和深化,形成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等分支学科,使土壤学跨入近代发展时期。
土壤具有肥力,能“使植物繁荣昌盛”,这为所有农业生产者所熟知和所利用,因而农业的发源地也就是土壤科学的策源地。世界上最早的农书产生于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等文明古国,如西汉末成书的《氾胜之书》、约公元前16世纪的印度《吠陀经》中关于农业的部分以及《旧约全书》中“利未记”中关于农业的内容,都记述了改良土壤以及土壤与植物、作物产量关系的知识。
与土壤的生产作用相联系,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聚核肥壤”和“治田肥土”的传统农作技术。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中就对不同质地的土壤作了记载:“良田深耕之,熟耰之,其收百倍”。又说“粪种之时,必得其精……肥田种秕,瘠田种良,稽(迟)苗必种”。以后历代农书多有农田改良和土壤培肥技术的记述,还积累了轮种和休闲技术,水田改旱地以及旱地改水田的经验,创造了绿肥种草等土壤耕作和土壤管理制度。
战国时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了关于土壤侵蚀和土壤保持的记述:“深耕而易耨,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功也,非时长吏也……是故论美田而不遇恶田论,则其国必贫,论德而不遇奸邪之民论,则其国必危也。”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卷16记述了长江及汉水下游地区土壤侵蚀和农田开垦的状况。元代《授时通考·农政》载有200余条以种植绿肥牧草、养鱼壅田、种桑田及利用山林弃稿等为内容的保持土壤肥力的农谚,还指出山区“多木之田,其质坚实,宜种竹”。明代潘季驯总结了修筑黄河堤防和护滩以及造田的经验,并提出要“固其本原,护其支流,浚其尾闾,使河与淮脉络相通”的流域规划思想。明代王廷相、张瀚和清代李光地还提出了“淤田固岸”和“治黄当以河堤为重”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