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枭,鸟也。从鳥、皋声。” 见(jiàn)
段玉裁注:“凡言某者,谓像其某处之形。故许君但言从某,不言象某,是犹所谓不象不类而言谓之像。如目曰明,口曰味,足曰步之类,皆不必有其物而可以言之也。此说颇通。然以余观之,则某亦必象某乃可。今以古金文中诸枭籀篆隶楷比较而观,则上目下皋之象未尝不明显可见也。”
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从鸟皋声”的篆书结构已经与“枭”字的今天楷书结构有比较大的差别了。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等演变过程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枭”字的本义是一种凶禽。 据《说苑·谈丛》记载:“武王克商,放纣于洛水之上……诸侯惧纣之复至也,作‘箕子枭’歌。”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武王灭了殷商后,把纣王放逐到了洛水上游。诸侯们害怕商纣王卷土重来,就创作了这一首“箕子操”的歌谣。其中的“箕子枭”就是根据“枭”的本义来的——把纣王流放到洛水上游,就好像把枭鸟放养一样,所以叫“箕子枭”。
后来,人们常常用“枭”来指代殷纣王及其党羽。 而根据《左传·宣公四年》的记载:“楚子伐郑。郑伯肉袒牵羊。盟于鄂。” 在战争中,两国国君会进行谈判以求得暂时的和平。这时如果战胜的一方想要表示自己对战败国的宽容和优待,就会给战败方一个面子,让他们不至于太难堪。因此这时候一般会选择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仪式来进行这个谈判。比如双方国君都穿上华服,然后举行一个盛大的祭祀典礼等等。 但是有时候,战胜国为了炫耀自己武力上的强大和对战败方的羞辱,就会在谈判仪式上玩出一些新花样出来。就比如这里提到的楚国跟郑国打仗时用的手段:楚庄王命令手下将郑国国君的耳朵砍下来,然后把他的脑袋放在盛酒的樽里,让他捧着酒樽来给楚庄王祝寿。这个动作很像一只飞鸟举着两只翅膀的样子,于是后人就用“枭首”来专门指代这种把人头割下来放在酒樽里的刑罚。
又因为这一句“楚子伐郑”——楚国要攻打郑国,所以古人又把这种情况叫做“枭郑”。 而在春秋时期还有一个成语也叫“枭郑”——指的是鲁僖公十三年晋军围困郑国的事。当时晋文公即位不久,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打算趁这个机会把郑国收为自己囊中之物。但是没想到楚成王也派兵支援郑国抵抗晋国。最后晋楚两军在城濮展开了战争,晋国最终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