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属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尚书·洪范》认为五行“相反而皆相成”。这为后代五行相生相克说的来源提供了早期基础。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天地之性,万物具存;变化则阴阳俱行,或单或杂,虽不并建,而在道为一矣”(《自然篇》)。在这里,他已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存在是两种相反相成的力即阴阳的作用结果,而五行就是这种力的代表。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洪范》之说,提出了以五行为基本范畴的阴阳学说,形成了五行生克说和五行相克说。前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基本属性,如木的特性是曲直;火的特性是炎上等等。这些属性既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比如当木处于旺盛状态时具有生长、向上的特性,因此可以制成舟车;但当木过于旺盛的时候就会焚毁自己,所以又可用于灭火。这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了。
西汉后期,五行被引入宇宙结构及万物起源的解释之中。东汉中期以后,人们把五行与五方、五色、五脏等结合起来解释五行的性质及其作用关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五行体系。 随着佛教传入后,道教也吸收了佛教中的某些思想观念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就包括借用印度教中“地、水、风、火”这四大元素以及希腊哲学中“土、水、气、火”这四大元素的观念来发展出自身的五行观念,并与原先的五行相糅合,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普遍熟悉的“金、木、水、火、土”这个现代意义上的五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