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五行属什么的?
【解释】〔一〕山字旁,本义是石头的意思,引申为坚贞,高峻的意思。 如“玉琢成器而洁”。亦指有美德的人或品质高尚、坚强有力的人。如“君子如玉,玉有五德;‘似曾相见又疑非’(指自己曾经熟悉的事物,一时觉得好生面熟,但细看时却有所不同)的疑心重了” [carve] 珂,玉名。——《说文》 白珂,白石也。——《尔雅·释器》 珂,马玉也。——《广韵·何韵》 佩琼珂。——《楚辞·九怀·崇雪》 马勒珂坷。——《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珂鸣,马鸣声。 ——《史记·封禅书》 李白叫“太白”,杜甫称为“李太白”,就是“像太白星一样”,因为太白星是金星。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北海虽然不及东溟阔,桑榆末落奈何斜阳早”的句子,其中的“北海”“东溟”“桑榆”等都是借代词,指的是人,不是地名和人名。
所以这里的“白玉珂”应该是指一种玉制的装饰品,而不是什么官爵名称。 “振玉有声”应该是形容读书时声音铿锵悦耳,就像玉撞击发出的声音那样动听。 【二】马字旁。马头骨上的骨质突起物。古代用来做马勒用的一种饰物,也叫“勒子”或“络头”。 如“身骑白马走三关,改换衣衫回家园”。 珂者,马珂也! 《旧唐书•车服志》载:“开元六年,玄宗御勤政楼,制白马素车之式,并赐百官。其制去辕去盖,以木为衔嚼,去轭去辔,去鞍勒,去镫。唯施束薪,驾以白牡,被以白纱。天子亲迎于道左,乘白马素车而立,百辟卿士下马再拜,迎于路左,奠马前而还。”这就是说唐代皇帝亲迎皇后所用的轿子是不用辕顶和盖子的,只用木作衔口和嚼口的嚼子,没有车辕和马笼头等部件。这其实就是用白马驾车的形象来比喻皇后的地位比天子还要尊贵。
那么,为何要用白马而不用黑马或其它马呢?原来,在古人心目中,马分为两种,一曰赤骥,赤骝,黑鬃白身,为马中之最良者也; 二曰骅骝,骅骝就是赤色的骏马,毛黄如金,是周穆王的八骏之一,可见此马是何等的雄壮! 而白色的马则更为珍稀,故《诗经.白马篇》中说:“骐驎骧兮足白。” 所以,只有用白马来做驾车的马才符合礼仪规制。于是就有了所谓“白马素车”之说。白居易有一首《白马行》诗是这样写的: 邯郸城南酒如川,邯郸城里客纠缠。 丛台宫观何巍巍,黄犊春野正晴妍。 我行从来止所便,爱君语笑自流连。 为君提壶白云泉,得君夜醉眠君侧。 春风吹君龙髯绵,不觉红日当苍然。 君歌且鼓罢复弹,人生苦多欢乐少。 且愿乐尽今世欢,死后魂魄无劳攀。 古往今来共一生,醉后不如归眠来。 这首诗写得很美,也很浪漫,但却是一个悲剧的故事。 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因此他们的诗歌创作往往能“即实事而不隐,因危言而有补于天下”(《李观集序》),而且往往“自老杜之后,诚无人出其右矣"(刘禹锡《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元和八年(813年)冬十月,元稹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的身份来到河南访友,他先到偃师探望了当时已任河南尹的老友崔群,然后前往洛阳拜会了时任河南令的白居易。两人相聚甚欢,遂同游洛水,泛舟饮酒,赋诗作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洛下送魏万之蜀》等。
次年四月白居易离京奉命出任苏州刺史之时,元稹又亲自护送他至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来两人又在徐州相会。同年九月,两人一同来到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这时,已是太子少保的前尚书右丞武元衡被叛军所杀,朝中顿时一片混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戚干政,朋党倾轧……白居易为此痛心疾首,彻夜难眠。他便向元稹倾诉了自己的忧愤之情。元稹亦深感朝局危机四伏,便建议他外出避祸。于是二人就结伴出游。在途中两人一路饮酒赋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后来,白居易便把这段经历和心情写成了这首著名的《白马行》:“白马如云,白马如花。白马裹银鞭,白马衔金壶。……我醉欲眠君可卧,古今何用伤嗟悲。”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从古至今谁都无法改变这种悲惨的命运,还不如及时行乐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苦闷心情,但他却又不想悲观失望,而是仍然要乐观地对待生活,因而就在这首诗的最后劝慰友人“醉后不如归眠来”,还是及时回家休息去吧!
其实这是白居易的托言,真正的目的是在委婉地劝说元稹早日离开是非之地,以避免不测之灾。可惜元稹并没有理解他的苦心,最后还是留在了洛阳。 果然没过几年,武元衡又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出的刺客暗杀了。 由于政局紧张,元稹不得不离开洛阳返回长安。临别之时,白居易为他写了一首《重赠》诗以表达对他的依恋之情: 别离滋味君未见,是你多情是我愚? 料想春光先到处,花须随后不由人。
元稹在回长安的路上病倒了,到了夏县(今山西夏县西北)就不支卧病在床了。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刻赶回了夏县,并将他接到京城养病。可是不久,元稹又突然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 当白居易听到这一消息之后不禁痛哭流涕。他先后写了三首《梦微之》悼念昔日的挚友。第一首诗是这样的:“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观化广成犹可学,只如言笑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