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米克新米克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汉语中没有“姓名学”的概念,因此古人起名时并不会去计较名字的偏旁、笔画等组合是否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 《康熙字典》中列举了人名的四种类型: “一曰名以称物。……如屈原字灵均,灵均盖取君似湘江龙女灵淑之均。”“二曰名以寓志。汉刘表字中山靖叔宣,中山靖叔自豫章还,过寻阳而故郡人罗蒙善卜,为卜营宅,云当至北堂下,有泉南流合于浔水。” “三曰名以表德。如尧、舜、周文王讳姬昌是也。又如孔子生鲁襄公二十二年,是年鲁史书‘冬十有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是知其生月之日可知矣;又其母梦周公来托胎,是知所自出可考而知焉。”

“四曰名以显姓。……楚庄王有太子名贾,好乘朱轮,饰之以金,又尝谮其太傅伍举而杀之。及晋兵围郑,郑伯使申洪父如晋求救,曰:昔虞公贪赂而忘弃虞君,所以伐也;今吾求救而袭战,亦虞公之为也。晋侯乃告韩厥,韩厥曰:臣少好学,言礼,请八行以先敝邑。于是定以‘敬事’为先‘贞勤’次之。晋侯使贾尚屈产之一乘与蒲垣之甲以救郑,故贾卒得复其位。” 这里将人的名字分为四类,前三类分别用于说明不同的情况,并无本质区别(比如“寓志”即可以理解为“立志”)——第四类的含义比较模糊,可能是指用名字来彰显家族或姓氏,也可能是泛指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命名方式。

至于“姓名学”,一般认为其形成和发展与宋代之后普遍存在的同姓名现象有关。宋以后人们通常使用两种方法统计同名人数量:一是按照人口平均数计算有多少人重名;二是直接列出多少个人相同名字,并简单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这两种统计方法的最终结果可能差别不大。

1982年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人名重合率为3.67%,其中城市重合率约为5%,农村地区为0.4%~1%左右。这一结果和北宋时代相当接近。在北宋初年的一则材料里,当时的大臣吕端就提到过类似的问题。他说自己所在的京兆府有一千六百多户人家,可是姓名相同的却有五百多人,比例高达31%! 如果把姓名当作一个词来看待的话,那么它的发音往往是不变的——“从文字学角度看,单音字是没有音变规则的”——这也就意味着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会构成大量重复。

举例来说: 在现代汉语里,由于声母d-t间的演变规律早已不存在,因此上述情况是不可能再出现了。不过如果考虑到其他因素,仍然会有少量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比如在普通话中,b-p-m-f之间的演变已经消失,但在粤语和多数吴方言中是保留的(北京官话中有部分保留,见[1])。这意味着以普通话书写的字句,如果用粤语或者某些吴方言读出来,就可能成为同一句话甚至同一词语。另外,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存在n-l之间的演变,导致汉字中的“连”和“莲”被分成了两个音节,因而不会出现重叠读音的现象。然而粤语以及多数南方方言并没有此变化,这使得原本只有一声的这两个字变成了两字组重韵,从而出现了重叠读音的可能。 根据上面所说,我们大致可以将中国古代的人名分成三个层次:小篆、隶书和小篆、草书、楷书等。每个层级内的字形差别并不太大,只是个别笔画有所增加/减少而已,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音变现象。

也就是说,对于古人而言,无论是小篆还是隶书,亦或是小篆+草书和前者相比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差异,以至于影响到名字的发音和书写。当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古人的识字水平也很可能影响到了他们起名的准确性。毕竟小篆和隶书的形体都较为接近,很难区分开来,更何况是在没有专门字帖的情况下。

综上,我认为关于古人在取名时用不用五行属性的说法是可以商榷的。如果要使用“五行说”来给名字打分的话,那还得考虑一下具体的人名和朝代背景等因素。

优质答主

“卿”,上为“高”部,下为“文”字。 “上”者阳木也; 木生火,故其形如火焰般明亮、向上而燃烧。 金生水,水生木,所以水又从中间连接着上下两个木。 从字形来看:“上”“下”——分别代表天、地; 阴阳相生相克,水火既济则成木。 所以我认为这个字的五行属木(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