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五行属什么?
“吿”字的甲骨文,左边是人形,右边是口字(金文的写法); 金文的写法,人形被简化成了一竖一横; 小篆的写法,右边的口变成了“又”,这个又,其实就是手指头。 秦代的小篆已经基本定型了,直到魏晋时期才开始流行楷书,也就是现在使用的隶书、行书和楷书的起源。 “吿”字的本义就是说话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言相告语也。从口古声。” 在金文中有一个字跟“告之”的“告”很像,不过它的左边不是人形而是虎字,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告诉的意思。 《說文解字•犬部》曰:“告,牛触人而人之形如牛,謂之告。从犬口故。古華切。” 这个告的本意是指用牛角去顶撞别人,把人的形象描绘成人像一头公牛一样。 为什么古人要把人比作一头公牛呢?因为在古人的眼中,牛的力气最大,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牛这种动物,比如老虎会咬死牛、狮子会吃掉牛等等。 所以人们就用牛来表示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用牛被顶撞的形象描述人被伤害的感觉。
“告之”的“告”原本是有口的,到了小篆就变成了“口又”的样子,而“又”其实就是手,所以“吿”的本义就应该是用手去告知别人的意思。 后来,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就把“囗加手”的“告”给省略掉了,只留下了“又”。再后来人们又在“又”下面加了三点水。这样,“告诉”的“告”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吿”又要加上一个口了呢?这是因为,按照古代的用法来说,只有“口又”的“吿”才算是正字,没有口的“告”则是讹误。因此,现在的简化字,就应该恢复为“吿”。 关于“吿”的用法,可以看一下康熙字典中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