孞五行属什么?
“孞”这个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在《康熙字典》中作为“子”的异体字才出现一次(见下图),所以是个冷僻字,查不到它的五行属性。 在现代汉语中,“孞xìn”为“信”字的异体字,读作xiàn,见于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五》:“‘父字子信’者,当从《汉书》作‘父允子信’。”“允”是“信”字之异体;“孞”与“信”古通用。 不过这里讨论的不是“”、“允”这些字,而是“xin”这个偏旁。据清代音韵学家朱骏声考证[1],“心”是“辛”的本字。
下面分两个部分讨论这个问题。 一 关于“xin”和“辛”的关系,可参见李学勤《说“信”与“辛”相通》一文 [2],该文指出商周两代的许多金文字形都含有“辛”旁,包括下列几例: “信”、“洵”、“悛”等字在商代金文中都作“辛”,如: 可见古代“心”部和“辛”部的字往往可以通用。比如“信”的简体写法也是“辛”边“身”底,而不是现在的“心”头“言”尾。 二 为什么古代的“心”字是“辛”呢?这就要说说“心”的本义了。
关于心的本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大体来说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心的本义是“赤心”或“赤诚之心”,因此“心系祖国”中的“心”也应如此理解,这种观点占主流地位;二是把心的本义理解为心脏,即“胸腔内的主要器官”;三是认为心和情互为因果,心的本质是情,是心对客观世界的情感反应,这种说法出自郭锡良主编的《古文精华译注》[3]。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那么如果心的本义是情的话,又为什么用“辛”来表示呢?原因恐怕在于古人以心为情之所处,而此处的情是感伤的情绪,相当于伤心、悲痛之意。这种情绪使人感到苦痛难耐,恰如辣味一般令人难以忍受。故而用“辛”来形容之。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 从〈尚书〉看周初的礼乐文化——兼谈“信”与“辛”通说[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93-106+168.
[2] 李学勤. 说“信”与“辛”相通[J]. 中国史研究, 2017(4): 177-184+212.
[3] 郭锡良主编.古文精华译注 第九册 下 第29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