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五行属性是什么?

花丛英花丛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之”在甲骨文中,是一个手指的象形文字;到了金文、大篆阶段演变为一个手的形状了。 “之”本义就是手。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之,出也。象草木之花穿破萼而出也。”意思就是用手拔除花萼。 这恰好形象地解释了为什么“之”和手有关联。

“之”作为助词有四种用法——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代某个人或者物 比如著名的曹操的《龟虽寿》中有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里的两个“志”都是动词,意思是“心意”“志向”的意思,而非名词“意志”。所以这两个字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千里之志;壮心不已之志 而非 千里之志 不已之壮心 这个诗句是曹操表达自己虽然老了,但是仍然有着远大的抱负的意思,这个志向不是他本人意志如何坚定,而是他想做的事情(想统一中原)。 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这样的: 老马虽然没有卧在马槽里,但它雄心壮志在千里之外啊! 有作为的英雄即使到了晚年,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停止!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踮起脚跟仰望过远方,可是还是不如站在高处看得宽广全面。其中“跂”通假“企”,表示“踮着脚”,所以“之”在这里是动词。

孔子去见叶公的时候用了一个典故叫做“吾党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其中的“裁”也是动词,意思是加以约束或剪裁。

“之”在古代做动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往……地方去”。例如孟子的那一句名言叫“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中的“殉”就是这个含义。 孟子认为“天下有道”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理想可以奉献自己的一生,但倘若“天下无道”人们就不能一味地献身道义而不考虑自身的安危。所以这里的“之”就是指去往那个地方的道路之意。 所以我们在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时会发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这两句的“之”应该理解为前往那个地方的路线,即“之莫春”译为“等到暮春时节……” 而并非“到暮春时节……”“当暮春之时……”,这样就不符合逻辑了。

秦煜璎秦煜璎优质答主

“之”字,在《康熙字典》中有解释如下 “之”字的五行为土。 (引自《康熙字典·卷七·之部》) 其实从读音上就可以知道它的五行是土了,因为其读音为zhi,而“知”的五行属土。

此外也可以看一下“之”和“至”这两个字,它们的字形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查看“至”的字形判断“之”的五行。 以上文字根据网络整理而成,并做了些修改。希望有所帮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