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在五行属火吗?
时,古文字形如从日、从月,意为“时间”;又如“时雨”(《孟子·离娄下》)之“时”,即“是”的意思,指事情已经过去了的时刻。现代汉语的“时”字,基本继承了古代的这两层含义,但是多了一些新的意思。 这些新义多源于现代汉语的用法。比如用做代词或者介词后边的宾语;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古文“而”字的功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加强语气等。 古代汉语除了单字记时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计时单位——更点制。所谓「五更三点」或者「三鼓末漏」就是用鼓点和更杆计时的方法。
这种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流行,到唐朝时开始普遍使用。更点制是把白天和夜晚分别分成五个时段,每一时段称为一更,每更分五点,每点两个小时。夜里的每一个时辰都有别称,一更也称「黄昏」、二更称「人定」等等。 此外还有以天色命名的日期划分方法,这个方法可能起源于北宋,当时首都汴梁(今开封)有个风俗叫「留司牌」,就是由官府根据每天天亮和天黑的时间来确定每天的名称。这种方法传入中原地区之后逐渐流行起来。
今天民间流传的「初一朝霞满天,初二太阳爬高山,初三初四云遮眼,初五初六阴转阴,初七初八晴一天,初九初十光无边」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不过这种以天色命名的日期划分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让人产生时空错乱的错觉感,因此并不是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