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音集韵》:“灸,灸灼也。” 《玉篇》引《广韵》:“灸,烧也。” 从字的本义来讲,“灸”就是被火烧的意思。 “炙”在现代汉语里是个多义词,有“烧烤”“烫;辣” 等意思。 但“炙”在古代汉语里仅指“烤”、“烫伤”之义——《周礼·天官·司尊彝》:“祭之日,执炙俎。”贾公彦疏:“谓以燔炙熟物置于鼎俎之中。” 又《礼记·玉藻》:“凡祭祀,割烹炸炙。”郑玄注:“炙,烤肉。”“炙”用作动词,还有“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意思,这和我们现在用“炙”表示“烧烤”之义是一致的。如《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燕王积怒于齐而不伐。”鲍彪注:“积怒于齐,故将伐之,因令人持炙灶。”
“热”在古代也写作“炙”或“暍”。如果受热时间不长,温度不高,还没有达到烧伤的程度,那就是“暍”(音ye);如果有损伤,那就是“炙”。《庄子·天地》:“若热中,则其气汗且泽。”成玄英疏:“此言暑病发热,犹如汤沸。”“暍”还表示因中暑而昏倒,这和现在用“热”字表“中暑”之义一致。 不过古代也有用“炙”来表示现在“烤”的意思。
比如《礼记·射义》:“射者,男子之事也。是故古者贵贱皆有射。”“大射”是射箭的大典,“细射”是小典礼——“天子以射亲诸侯,而以细射礼大夫。” 这里“射”的宾语是“诸侯和大夫”,说明这些统治阶级除了平时练武之外,还常把“射”作为宴会上的游戏。这种“射”应该就是用现在“烤”的方法,把事先做好的箭靶用火烘烤,使它移动,然后射手用弓矢瞄准射中。这个“射”字,从甲骨文到金文,都作“射”或“亻+矢”形,很明显这是一个会意字,而且“人”和“矢”各表一事。“人”的本意是人拿着弓的样子;“矢”本意是指尖头箭。两者结合正象征了射箭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