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五行是什么颜色?
《说文解字》中说“山,土石垒高之称”,这个说法很准确,不过还显单薄。其实,山的本义指的是土堆,是人工堆积而成。由此引申出动词“升(登)山”,其义也是指在土堆上行走。“山”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山字旁的字往往与山有关,比如岩、峦、峰等。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往往被赋予新的含义,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比如“岩”的本义就是“山”,《庄子•秋水》中有“积石为岳而不安,水流激湍而不停”的句子,这里的“岩”字的意思其实就是“山”。再如“峦”,古人认为山与水相连的样子像“峦”,所以“峦”字表示小山。如果读一下《楚辞•九章·涉江》中的“攀桂枝而凌寒霜,陟太岳之高巅”,就会看到“峦”字所表示的小山其实是连绵不断的一群山。此外还有“峯”“巒”“巖”“岫”等等。
古书中常常见到“山”或“巖”前加“于”构成动词。这种构词方式跟现在不同,“於”是介词而不是动词。以这种方式组成的动词意思是“由……向上……”,相当于现在的“爬上……”或者“攀登…… ”。 用这样的词语造句很容易形成古文句子特有的韵味和情调。比如屈原在《离骚》中就有“陟升皇皇,爰周逢唐”的句子。其中“陟升皇皇”就是“登上高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