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字五行属是什么?
“义”的五行属性,历史上曾经有过争议。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言部》里说得很明确:“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声……”这里把“义”解释为“自己仪容的表现”,而且以“我”“羊”声来标注“义”字的读音。 可是,到唐代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义》时,这个观点就遭到了挑战:“義,豫州麦盖,从羊我声。郑风:‘其酒維何?维黍与高粱。’陶丘氏曰:‘今俗以为飮器。’淮南子曰:‘老馬反刍可茹可醬。’郭璞注云:‘老馬熟穀而食之。’然則『義』者,謂繅米酿酒,及熟穀自饱者也。按漢魯恭王廟碑:『永壽二年十二月甲寅朔廿日辛卯,郎中令侯霸為恭王修立元庙。』李善註引張揖曰:『齟角,祭名,祀先農神。』又引孟康曰:『「齟」音「阻"。』則「齟」與「阻」同。《月令章句》曰:『正月始立春,是天地始建陰陽,長幼尊卑之序。』陸機云:『草木萌生,此為肇端。』然則「義」者,謂立春所宜禮敬,故從我、羊之形以示人焉。
可见,陆德明的观点是把“义”解释为祭祀农神的典礼——“齟角”和春季礼敬万物生机的节日——“义”。他还引用汉儒的观点认为“义”的读音应当是“阻(zǔ)”。 那么,“义”到底是礼仪还是粮食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世学者。清儒朱骏聲著《說文通訓定經》时就认为“义”就是“積累谷物”的意思,因此把“義”的部首改为“禾”。后来他的观点被收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推出的《现代汉语词典》里。
不过,我怀疑这个改变是有道理的。因为“義”在古文字中的形体就像一樣用高梁或者黍稷裝滿了的酒器——这种器皿除了盛装酒水外,恐怕还常常用作祭祀的禮器。所以,“義”的最基本含义应该就是祭祀或者馈赠的醇酒。《禮記·禮器》里有:“祭祀之禮,獻如式;宴客之禮,獻酬如祭”。孔颖达疏:“飲酒之名有二:一日飲福,二日飲酢。”鄭玄注:“酒樽兩行設之。”孔穎達疏:“主人進主賓以酒,謂之獻;主賓回敬主人,謂之酢;主人禮賓以酒,謂之酬。”可见“義”最初指的是宴飨時的禮酒。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義”引申出表示“合乎禮義”的意思,也就是《孟子·離婁下》所谓“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無仁義而已矣”。這時候的“義”已經不再指實物而是指一種做人的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