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五行属于什么?
古代汉字中的“木”、“火”、“土”、“金”、“水”五个偏旁,被称做"五行"(“五材”)或“五曜”。 《尚书·洪范》记载了五行这个概念。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关于世界的构成和变化理论。它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五行相生的规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同时也有相克的规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在人的身体里同样存在“五行”。在中医文献里,就常用“金”指称牙齿,用“木”指称头发,用“火”指称心脏,用“土”指称脾胃,用“金”指称肺和大肠。
这种理论渗透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医学、养生、文学、艺术、建筑等,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 中医就是用“五行”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古人认为,人是要顺应自然的,如果自然界的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人要及时增减衣服;如果气候持续高温,人要适当吃些冰棍消暑;春天要梳头发,夏天要避暑,秋天要润燥,冬天则要养藏——都是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调整人体的功能,以达到生命稳定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