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五行属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中,很多字是相通的,或可以互相假借代表。“呜”就是其中的一个。它最早写作“烏”,《說文解字·鳥部》:“烏,鳥也。從鳥,古聲。”徐鉉注:“今俗別作嗚,非是。”由此可知,“烏”“鳴”“嗚”皆同屬魚部,古音俱在魚虞切;又皆从乌、口、隹,所以形声。這時候的“烏”“鳴”“嗚”都是“wū”的本字。
“烏”和“鸣”“嗚”有所區别的是,在它的下部還有表示羽部的偏旁,即有表示鳥羽樣式的“隹”(見圖1)。那麼,這個字在古代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說文解字·鳥部》有一個記載:“鷂,鷂雀也。”徐鉉注:“今呼為鵒鷂。”段玉裁補:“鵒鷂,一名鷂雀,又名家鴇,亦名鵒。俗別作烏,非。”他提到的“家鴇”就是今天的“鴉”。清俞樾《古書疑義举例·烏鳴之烏》:“凡鳥之性喜陽而惡陰,好鳴叫而恶寂靜……此烏所以異於雌雄之鳥者也。”所謂“雌雄之鳥”就是現代的公母之分。
由此可證明,“烏”在古代是指一種能鳴善飛的鳥。 那麼,“烏”“鳴”“嗚”三字的用義就有區別了——“烏”指鳥,“鳴”“嗚”都指鳥的鳴叫。不過,《說文解字·口部》:“鳴,鳥鳴聲也……”徐鉉注:“今文字作鳴。”這似乎表明,周秦漢魏之時就將“鳴”作為“鳴”的繁體字了。其實不然!“鳴”字作風調雨順義時,其構形正是由“烏”“口”“鳴”三部件組成的——上面是“烏”,下面是“鳴”。如果加上意符,則應是“鳴”——烏口鳴。“鳴”當然也是“烏”的簡化字之一。
這裡面還要提到“烏”“烏”“鴉”三字。王力《古代漢語》:“‘烏’、‘鸦’二字,在古代還是兩個不同的字。”其理由是“烏”古寫作“烏”,“鴉”古寫作“鴉”。但如上所述,“烏”和“鴉”的本字都是“烏”,只是在近代才分離為字。而且,“鴉”的字形也作“鸦”。故此,“烏”“鴉”二字在古代不能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