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侯属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提到五行的诞生时间,只是中提到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至于这五个符号代表着什么、它们为何具有象征意义;它们究竟代表了天地的哪些属性?《内经》没有言明,后世也争议不断(如明代张景岳认为五行中的水不是冬天的代表)。不过这些争议不影响“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影响力,也不影响它成为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先秦儒家是如何看待五行的呢?我们看看《论语·郑玄注》中的一段话:“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五常:仁、礼、信、知、勇。……”这里提到的五行和后来的金木水火土完全一样,但是将人纳入了天地之间的讨论范畴,而且有了阴阳的概念,并且以阴阳五行来说明天道和人道的关系。
先秦法家虽然提倡法治,但是也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他们往往将人和自然相类比,以自然之理研究社会现象。如荀子提出“群居和一”的观点来指导政治(《荀子·王制》),他还将社会的层级结构与自然界的层级结构相类比,认为这是上古圣人制定的自然法则(《荀子·君道》) 。在《吕氏春秋》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观点,该书主张尊卑有序、上下分级的大一统理念。
除了儒家和法家以外,道家同样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黄帝内经》中就引用过《道德经》的文本(见本书《德音》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道家并不推崇简朴的生活、不争的理念,他们同样提倡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其自然(不违农时,不搅扰百姓生活),努力工作(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就可以国泰民安。这是一种非常乐观积极的进取思想,与“物极必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后期思想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