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的属性,最初是用于描述四季天气的。 《礼记·月令》中有季春之月“命工师匠正,轮人执干戚,羽人执旌旄,不遑晓夕”的句子;孟冬之月有“修筑宫墙、藩篱、宗庙之路,以象正月阳气上升,阴气衰弱”的话。其中用到的“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就是后来的五行。
这里要注意的是,五行中的“行”字,古书上多写作“亨”或“璜”,表音又通假,表示的是天体运行的轨道“黄道”,和现在数学上的“行”不同。 现在我们讲的“五行”,来源于战国时代的齐国人邹衍创立的大阴阳五行说(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提出的“五行”,已经和现在的含义差不多,并用来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与构成。
后来秦越人著《论脉书》,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完成并系统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后,五行学说的内容又被大量引入医书中,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关于五行的属性,中医书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讲的“东方生风,风生木”,对应春天的旺气;“南方生长,生炎火,炎火焚烧山川”,对应夏天的旺气;“中央生湿,湿生土”,对应长夏的旺气;“西方实燥,燥生金”,对应秋天的旺气;“北方生水,水生寒”,对应冬天的旺气。
另一种则是《素问·五常政大论》里提到的,“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敦厚,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里的五行的属性,已经是现代意义的五行了。不过,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不像是五方,而是五脏,而且它们所代表的不是季节,而是月份。
除了医学外,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甚至一些术数,都用到了五行。五行也相应地被赋予了五种颜色——五色配五行,是为了观察天象、气候等使用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