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路标最佳答案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可见,中医学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能否做到道法自然、顺应天时。其中,“法于阴阳”是掌握自然界规律、顺应自然界变化的原则。也就是说,人们应当像大自然一样运行自己的气血,以维持生命的正常状态。
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古人将宇宙天地万物分为阴和阳两部分,并指出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人体也是如此,有正面也有反面;有阳气,也有阴气。 《黄帝内经》还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的阴阳,知万物的纲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度,不枉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在中医看来,养生的关键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情志,中医名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合称为七情。正常的情志变化,是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应,一般不会造成疾病。只有七情超过了正常的限度,超过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持续时间太过,才会损伤人体,引发各种疾病。中医学把七情致病的高度概括为内伤七情,把高度概括的内伤病包括在广义伤的范畴内。中医认为:内伤七情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七情”分别归属于五脏,怒属肝,喜属心,思属脾,悲属肺,恐属肾,而忧则五脏均得参与,为五脏之忧。七情致病首先影响的是人体的“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在正常情况下,五气通布全身,完成生理功能,人能健康无病。若七情太过,就可以五气失和,脏气失调,从而导致气机功能紊乱,出现气上、气下、气缓、气结、气乱、气陷之类异常情况,导致发病。
喜伤心。过度的喜乐,使心阳过度亢奋,猝然昏厥,称之为“心悸”或“心痹”,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的喜乐,使心气涣散,意志不集中,肌肉弛缓,皮肤麻木,导致肠胃失于固摄而致使饮食二便失控。
怒伤肝。过于愤怒或忧虑,都能使肝失调达,疏泄失常,血随气逆,若疏泄太过,则肝血上溢冲任二脉,导致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若疏泄不及,则肝血下淋,引起崩漏。肝不能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导致恶心、呕吐、腹胀;疏泄不足,导致纳呆、腹胀和大便秘结。妇女性生活少快感也是肝失调达的常见症状。
忧郁伤肺。忧思伤脾。悲则伤肾等,均有一定的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