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五行属于什么关系?

卢史元卢史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水火土金木”是古人对五种物质形态的描述,“木”代表树木、“火”代表燃烧的火把、“水”代表湖泊和河流、“土”代表大地上的泥土、“金”代表金属。 在《尚书·洪范》中,“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古人认为这五个要素是最基本的,由此组成世界万物。 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提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里的“四时”就是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应现在科学中的“昼夜交替、季节变换”。

古人根据四季的变化,以及每个季节的气候特征,配以颜色标识来指导人们的生活,这就是“五行色养”。 “五行色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黄帝内经》:“肝主春,脾主长夏,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阳之中,相火上炎;阳明之下,燥气主之;太阳之气,寒气主之;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太阴之人,湿气主之;厥阴之地,风冷凄惨;少阳之右,热气至盛;阳明之左,枯水寒天;太阳之左,流水不冰;少阴之右,骄阳炎炎;太阴之右,湿热蒸腾;厥阴之下,阴盛阳微。” 人体的五脏各有其相应的五行属性,而一年四季各有五行归属。随着季节的变化,脏腑的强弱变化、偏颇都有相应的表现,所以调节脏腑功能就能达到“避邪”,也就是防止病邪侵犯、健康衰老的目的。

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具体给出了“五行色养”的指导原则:“黄帝问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言之何?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法于阴阳者,法天地之阴阳也;和于术数者,数和于方书之数也;食饮有节者,食不过量,饮不过多也;起居有常者,作息规律,不妄作劳也;如此则形壮神旺,病从何生。” 所以古书上所说的“五行色养”,其实就是现代人所讲的“顺其自然”,只要顺应自然界的五行规律,加上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锻炼身体,就能避免发病、延缓衰老。

璩韵菡璩韵菡优质答主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人常说的五行八就以此而来,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作用、运动变化而产生、发展和维护的。并且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木、火、土、金、水这五种不同性质、不同水平、不同作用的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变化,并以此说明该事物的生克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实际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无限运动的循环,是世间万物的最根本规律。教育五行亦是如此,即五个体系相互生克,有相生之道即相克之道。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相生之道,在于教师以教生之学生所知,学生以成全之教师所育人。在其他三个体系中也是一样的。教育五行的相克之道,是由于矛盾的对立方面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导致的。如教与学的主体之间的不同意志追求、不同理解引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排斥和否定;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排斥和否定。在评价体系、课程体系及管理体系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相同矛盾,由此形成相克之道。

教育五行相生,教育五行相克,在生克过程中保持平衡为和谐之道。和谐之道为相生之道和相克之道在一定时空下的平衡状态,表现为五个体系和谐相生、和谐相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