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故事是真的吗?
三毛,她的真实名字叫陈懋平,1943年3月26日,她生于浙江宁波,五岁时随父母移居台湾。
三毛原名陈懋平,为避媒体混淆,亦将原名音译“Sanmao”为名。她小时候身体很不好,有气喘病,而且体弱多病,可是学习成绩很好,尤其对英语感兴趣。长大后,她就在台湾的一所中西学校读书。
三岁时,父亲突然逝世,她和母亲、哥哥来到台湾,一住就是40年。小时候,三毛上的是比较昂贵的双语学校。上初中时,她很喜欢英语。上高中后,她成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她无心补习功课,只对画画、看书和出去旅游感兴趣。于是,她放弃了高考,只身前往西班牙等国游历。
在三毛1983年的日记里,她这样记录:“记得八年前搬至此家(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巴巴拉市)时,对这幢屋子,有极深刻之好感,很希望有一天能于此地长住。今日终于如愿。”
这“八年前”,指的是1975年。但当时,三毛尚住在台湾省。
而在此前的1971年5月,三毛的父亲已于台湾省去世。
其实,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宇宙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的女孩,会因为婚姻的失败而自杀。在我看来,三毛是真正享受生活的人,她就算和丈夫离婚后,依然“热爱宇宙……”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一直是妇孺皆知的美谈。他们都年少气盛,爱慕执着,三毛去撒哈拉沙漠时,荷西才24岁。荷西在等待了两年多以后,终于等到三毛定居下来并建立家庭。然而,不幸却接踵而至:婚后第二年,三毛生下一个孩子,却险些失去生命;不久,丈夫荷西在作业时触电去世。
荷西的死亡对三毛是致命的打击,失去丈夫的悲痛使她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信心,在荷西的墓碑前,她割腕自杀。幸而被路过人群及时救起。后来,她回到台北,身体逐渐康复。
然而,正当人们以为她已走出心灰意冷的困境时,1974年10月,三毛又以“静远”为笔名,在台湾联合报系连载《我们的时代》。在这部长达399页的长篇小说中,主人公“我”在经历了少年时代的贫苦生活后,对母亲言听计从,放弃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结婚的渴望。小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台湾社会女性的处世困境。
此后,她又去了美国。1976年,三毛在美国与台湾的亲友们相聚。这次,她的心情不错,随身的行李中除了书和衣服,还多了一台相机。这次美国之行为她带来了诸多灵感。1976年秋,她的第二部海外游记《滚滚红尘》在台湾出版。随后,她又去西班牙、法国和肯尼亚旅行。
在法国时,她收到台北大姐陈竹影去世的噩耗。陈竹影是三毛的亲姐姐,比三毛大5岁。她自幼失明,但以口琴及钢琴演奏名于一时,23岁又娶西德留学生为妻。婚后10年,丈夫因病去世。她失婚后又痛失爱女,1976年2月与世长辞。这对三毛不啻为一打击。
1977年5月,三毛与黎玉玺在法国注册结婚。
1979年3月,三毛与丈夫结束了5年爱情长跑,在台湾举行结婚典礼。
婚后,她以“朱音”为笔名,在台湾一家杂志发表《幽龄》和《青残》两篇中篇小说。当时,她已决定告别文坛,过简单的婚姻生活。
不过,在台湾短暂的逗留,使三毛心有所动。1979年9月,她写完了《窗外》这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以19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湾高中教育为切入点,刻画了以班导钟季康为代表的受迫害的中学教师群像。不过,在书中,她并没有明确指出被压迫者的真实身份。1980年,该小说在台湾出版。其间,她又以“向琴”为笔名,在台湾一家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红手》。
不久,三毛遂离开台湾前往欧洲。
其实,三毛的一生就像她所说的:“我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生命。”她的一生就在不断的经历,不断的体验。虽然只有45年的人生经历,但却是如此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