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小时候听妈妈讲的故事,长大了听妈妈讲的养生之道,长大了听了之后就会觉得好笑。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人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会忘记之前所学到的知识,但是那些知识我们曾经确实学过。如果将养生比喻成故事的话,那么养生也是故事,也是值得大家去听的。那么,养生故事有哪些呢?
养生小故事之一:养生重在养性
《庄子》讲“有人于此,以有为务。将以适越,而昔齐于鲁;将之宛,而昔齐于晋;将之楚,而昔齐于卫。”意思是,有些人忙忙碌碌,要往南方的越国去,可是先在齐国停了;准备到宛地,又先在晋国待下来;要到楚国去,又先在卫国停了下来。
养生重在养性,养性必须心静。心静才能神静,神静才能气静,气静方能养本还元,养本还元则致太和。养性是养本还元的根本,没有心的静寂平和,也就根本谈不上养本还元,也就不会有养生的效果。
庄子所说的游方者“以有为务”而耽误了正事,这和今天很多人忙于工作,无暇保养身体颇有相似之处。在庄子看来,养性应像养生那样,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养性也是修炼心性,性由心定,心能静则意定,意定则神静,神静则气静,气静才能养本还元。这是养生的内在机制,性由心定正是人体这个有机系统的有机整体性内在表现之一。
养性还要养真,真气从丹田而生,静养丹田,就会真气充沛,真气是生命的原始之气,是元气的别称,人体中的“精、气、神”中的“气”,指的就是真气。
真气入脑,就会进入先天状态,而“天人合一”、“同于大道”是养生者所渴望达到的状态。庄子所说的“有人于此”之“有人”,并不是现实中的“有人”,而是指在修行上的一个层次,是形容人的“本我”。“有人于此”,说的是一种“无为”的状态,指“天人合一”后的状态。
养生小故事之二:养生要“顺乎自然”
庄子说,养生要“安时处顺”,“安时而处顺”,就是“顺其天”,即要“顺乎自然”。“安时而处顺”即顺应四时,顺应六气,即顺应阴阳的消长变化。
“顺其天”,就是要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控制在一定的度内,不要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要利用和遵循自然规律,采取与自然保持一致的行动。总之就是要“无为”。只有“无为”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只有“无为”才能达到养生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无为”是对“自化”的最好补充。“自化”是自然而然,顺应自然,是“无为”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自化”即自然转化,自然变化。
庄子认为,只有以自身为自然的一分子。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顺应自然也是顺应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