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什么故事?
寓言是以寓意较深、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物喻人为艺术特点,带有讽刺性或教训性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电影、童话等),它的语言往往简炼、幽默、含蓄,常常只有短篇。通过描述富有表现力的事件来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简单、浅显、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
在西方,伊索是著名的寓言家(伊索约前6世纪古希腊,奴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遭害。现存《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民间流传编写而成,书中不少故事喻人生之理,嘲弄人类,有较浓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法国的让.拉.封丹(1621-1695)所选辑的《寓言诗》、法国伏尔泰(1694-1778)的《猫和乌鸦》以及德国格林兄弟所收集的《青蛙国王》等,都是著名的作品。在中国,寓言故事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诗经》、《左传》中就有用寓言故事作为比喻的记载;《国语》中用“神人鞭叔虎”(《晋语八》)和“神降戎伯”(《周语下》)作比喻;《庄子》中用“匠石斫垩”(《徐无鬼》)的故事来比喻尊重人才;《韩非子》引用“矛与盾”(《难一》)的故事比喻说话互相抵触。《战国策》用“滥竽充数”(《齐策三》)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冒充内行者。《韩非子》用《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讽刺了思想僵化,不懂得变通的人。《春秋》和先秦诸子中,大量使用了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诗经》、《左传》等书也使用了大量带有劝喻教训、讽刺意味的故事和语句。
到战国时,产生了诸如《楚辞.渔父》、《庄子》内篇、《韩非子》、《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等专以说理为目的的虚构故事。寓言从此成为一种独立地传达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诸子思想的文学样式。秦汉以后的各代文人,在杂记、随笔乃至文史著作中,时有以故事设譬说理的篇什。有些作品,如王符《潜夫论》、崔驷《七苏》等,已经具备寓言故事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