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故事..?

甄励华甄励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生于靠近德国边境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于维也纳,是被公认为人类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的家族是荷兰籍的德国人,先祖贝多芬·贝德亨曾于15世纪时生活在莱茵河北岸的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奥登纳尔克城堡。贝多芬是这个家族的第12代人。贝多芬的父亲约翰·凡·贝多芬嗜酒、挥霍,曾做过教堂歌手。母亲玛丽亚·玛格达莱娜·克勒根是女仆。他们结合后的子女只有贝多芬兄妹3人(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健康地成人。

贝多芬在波恩的17年的生活(1770-1787),既是作为人生中的青少年时代,又是音乐艺术的学习和成长时期。贝多芬受教于聂费(Kaspar Neefe 1748-98),他既是宫廷乐团的助理管风琴师,又是波恩剧院指挥,是这个艺术城市中有学问的音乐家,为年轻的贝多芬的精神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贝多芬称聂费为“除了我父亲以外,我曾爱戴过的唯一的人。”聂费不仅是贝多芬的钢琴教师,还作为艺术之友和指导者给予贝多芬以很大的影响。聂费教贝多芬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贝多芬终身都视之为“音乐中的《旧约全书》”。聂费还指导贝多芬学习和声、作曲,以及训练管风琴。聂费把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艺术思想传授给贝多芬,使这位年轻学子打下了忠于人民、反叛专制的思想基础,这在他早年的书信、日记中可以找到明证。聂费还帮助他的爱徒与本地的音乐家取得广泛的接触(如艾伦丁克、鲁克、罗伯希泰因、冯·德·辛特温德等),使他逐步站稳了在波恩音乐界的新人的位置。1794年,聂费去逝后,贝多芬深有感触地致信友人:“聂费给我补上了在其他方面所受到的不完善的教育。他像父亲和朋友般地指导我的行动,教我热爱和尊重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波恩,贝多芬还受教于莱茵哈特学习小提琴和打击乐,担任波恩宫廷乐团助手的贝多芬,还从担任乐团指挥的哈斯(弗朗兹·哈斯[Franz Hasse]和威廉·哈斯[Wilhelm Hasse]父子)、宫廷正指挥冯·德·辛特温德(L.Sinfindele]等音乐家那里学得了乐队的技艺,1790年4月,还应邀去莱茵河北岸的比勒菲尔德(比勒)指挥乐曲的演出。

贝多芬是19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制度兴起时期最具有革命进取精神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雄心壮志和革命人民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洋溢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在主调音乐方面的成就,把音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创立了“愁而不怨,烈而不俗,质朴大方,深刻有力”的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为浪漫主义在音乐领域中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音乐创作中已不再像海顿和莫扎特那样主要从形式技巧方面,而是从反映重大社会题材和精神内涵方面出发寻求动人的效果,因此,他比他的两位前辈更热情地提倡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追求表现人的感情和意识的深度。他的成熟作品无论在构思和规模上,还是在内容和体裁上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音乐语言新颖、和声色彩丰富、复调技法纯熟、节奏富有生气而富于推进力,在器乐配器上加强了管乐和打击乐的作用,使得整个乐队能发挥更大的威力和在色彩上获得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他的音乐具有宏伟的气魄,富于崇高的英雄感。

如果说,海顿开创了维也纳古典乐派辉煌的乐章,莫扎特使它达到巅峰,那么,贝多芬则是它的集大成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