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字在五行属什么?
亥为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水。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古人根据一昼夜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所发现的十二种不同形态的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把每一天的子时、丑时等各划分成三分之一,这样每一分都对应一种不同的月相,也就是每一个时辰都有圆缺之分。
“既望”中的“望”就是指十五的满月;而“既望”也就是农历每月十六日,这时月亮的形状是上弦月(新月)。 “既望”之后一天就是“晦”,这时就是农历月的最后一天,是满月的余晖,所以“晦”通“灰”。
十二月有一个固定的用字循环,每月初一日用“朔”(初一日是月亮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时间,也是整个昼夜循环的开始),每月十五日用“望”(太阳和月亮同时在正东或西北方向升起的时间),每月三十日用“晦”(月亮在这一天完全进入日落后的黑暗之中)。
从“朔”到“望”再到“晦”,周而复始。其中每个节气对应一个特定时间的月相。比如立春是农历正月朔日,春分是农历二月望日,立夏是农历三月晦日等等。 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每个月还有“初一日”“初二日”……直至“十八日”“二十九日”等称呼。这些数字虽然贯穿了整个农历月份始终,但它只是概括了月中几天的情况。如“初一”是指从天明的开始直到黄昏的一整天的农历第一天的意思。这种叫法仅仅反映了这几十个小时内月亮的运行状态,而没有涉及到月初或者月末的特定时间的月相。
亥是地支的末位。
地支属十二生肖纪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用于纪年;而十二地支则主要用于纪时,它反映了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的配合。十二地支用来计量一昼夜的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段。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是两个小时。而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亥”的本字是“亥”,无异体字。甲骨文“亥”字作龟裂纹,形体近于表示“田”字的诸甲骨文异体字,但与“田”字表示田地之形有异。金文“亥”字在甲骨文“亥”字下新增了“豕”(猪),字形上为“亥”,下为“豕”。西周早期的金文“亥”字,字形上为“亥”,下为“豕”。字形与卜辞、钟鼎文的“亥”字形体相似,上部的“亥”与下部的“豕”字明显区分开来,上部“亥”的左半部被写成“一”和“卜”相叠之形。石鼓文“亥”字上部“亥”的左半部被写成一竖,右半部被写成“王”的简体;下部的“豕”字的前肢(足)由两撇代替。小篆“亥”字,在石鼓文“亥”字基础上简化而成,字形上为“亥”,下为“豕”。隶变后楷书的“亥”字基本沿袭隶书而写成。甲骨文“亥”字下加的“豕”字,说明“亥”与猪有关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亥部》:“亥者,猪之乳名,其字当为子母之形,而以亥会之也。”
由豕之乳子之形而引申称幼小的猪为“亥”。《广雅·释兽》:“亥,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