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在五行中属什么?

巩艺桐巩艺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医理论里,五行的属性不是固定的。《黄帝内经》里说得很清楚:“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的“智者之养生”,其实就包含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气偕,寿同天极”的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黄帝内经》主篇精神的。 也就是说,你要想健康、长寿,你就要顺其自然,不要瞎折腾。

那么什么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呢?《黄帝内经·灵枢经·本脏》里提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缘,百病不生,此长生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心胸宽广(志闲)、不多想(少欲)、心态平和(不恐惧)、不过度劳累(不强壮)、顺应自然(不妄作劳)、不过分强调形体和精神的健康(各从其缘),那么他就不会生病。这就是健康的法门啊。

我们看看,这几乎就是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了!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礼记·中庸》)所谓的“中庸”,其实就是指凡事要有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出问题。 所以,答案就来了:

1. “智者之养生”要顺应四时、适应寒暑;

2. 保持心态平和、不过度劳累;

3. 不妄作劳,节制欲望。

综合起来,就是:

1. 法于阴阳;

2. 和于术数;

3. 食饮有节;

4. 起居有常;

5. 不妄作劳;

6. 节阴阳而调刚柔;

7. 如此,则邪不易干。

夏侯倩曼夏侯倩曼优质答主

金木水火土,是《周易》里提出的解释世界万物的的“五行”。五行说在战国时期颇为流行,是当时解释宇宙的两大理论之一。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并非仅仅指日常生活中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包括了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及由这些不同性质的物质构成的各种具体事物),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构成,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

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五行说,提出了所谓“五行相生相胜说”,他认为五行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相生相胜(克)的关系”,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同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或相反,另一种事物对这一种事物有扶持、援助和补充的功能,简称为“生”;“相克” 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和阻滞的作用、或相反,另一种事物对这一事物具有克服、排斥和制止的功能,简称为“克”。“生”和“克”二者同时发生,同时具存,保持动态平衡。“生”和“克“二者之间存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关联,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五行相生相胜说中,每一种“行”还有着自己专有的特性。金:从革,特性为“肃杀、严酷”;木:曲直,特性为“柔和、能屈能伸、枝繁叶茂”;水:润下,特性为“阴冷、向下”;火:炎上,特性为“阳性、向上”;土:稼墙,特性为“生育万物、黄”。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按其属性归属到五者之中,即所谓“五材”。把各种不同的“五材”再按其五行的特性,分配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上,即“五行五方”。

这种“五行”说不仅用来说明世界的起源和构成,认为“五行”可以构成“万物”,而且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运动规律,认为世界是按照“五行”相生相胜的原则进行循环交替变化的。“五行”相胜相克,“五行”互相配合,相互作用,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从而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的整体世界。

这种“五行”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天文、历数(天文历法)、医学、哲学、宗教等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五方”、“五材”、“五色”、“五方”、“五声”、“五味”说及“五行生克输泄”说对中国占验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