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管贫民窟?
一个最简要也最本质的回答:“贫民窟”的存在符合资产阶级的统治逻辑。
任何一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美国是典型代表),其内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城市贫民区”、“贫民窟”之类的现象。这些地区集中了低收入阶层的各类群体,比如外来移民、本土非洲裔等少数族裔、下岗工人、青年学生等,其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犯罪和暴力活动泛滥。
贫民窟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比如拉美的墨西哥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北非的摩洛哥、也门等国首都、东南亚的泰国首都曼谷、老挝、柬埔寨等国首都、西亚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首都、印度次大陆各国首都也常见,而且规模很大。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并非一概避免,纽约等美国大都市同样有贫民窟。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地区是典型的“失序地带”,即当地政府的管制能力严重下降,甚至“鞭长莫及”,其根源在于“阶级分化和对立”。贫民窟中是社会的底层,一般属于“无产者”+“小产者”;而贫民窟外是社会的中上层,一般属于“有产者”+“大产者”。双方根本就没有“贫富差距”这么简单的矛盾,而是阶级的对立和敌视。
在社会文化层面,从贫民窟走出来的“暴民”是被污名化的,他们甚至被称为“贱民种族”,比如孟加拉国城市里的“罗姆人”、捷克城市的“吉普赛人”、波兰城市的“斯洛伐克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城市的“非裔黑人”、拉美日本中东各国城市的“外来移民”、“难民”等等。这些群体是底层和“失语”的,是社会发展的“局外人”,不被上层所接纳和关爱,甚至被认为是“劣等民族”。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渲染之下,对于贫民窟里的一切抗争和破坏行为,上层往往只认为是“骚乱”、“暴乱”,并会不遗余力地镇压。比如上世纪80-90年代英国保守党政府对付“新无产者”伦敦贫民窟居民的“暴乱”,上世纪法国政府对付北非外来移民贫民窟的“暴乱”,上世纪美国政府打击纽约贫民窟黑人的“暴乱”,都表明政府和大资本“无原则”地站在富人一边,把低收入人穷苦人视为“敌人”。
对于贫民窟“暴民”的福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是“能减就减,能不给就不给”。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政府削减贫民窟的“住房维修基金”,使得那里更像“贫民窟”。比如二战后的法国政府在巴黎大兴土木大搞“福利房”,但都建在巴黎郊区,巴黎中心区被保留给“上流社会”,贫民窟的外来移民、难民等“贱民种族”被排斥在外。比如二战后的美国政府对南边的拉美国家推行“门罗主义”,扶持当地军事独裁政府,镇压左翼力量,同时阻止当地民众移民北上进入美国本土。
甚至,一些政府还会对贫民窟居民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柏林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东西德分治期间,民主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和“西柏林”。大量的民主德国“暴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前者属于贫民窟,后者属于富人区。民主德国政府把东柏林和西柏林在边界上用“柏林墙”隔离起来,并在边境加派重兵甚至警犬巡逻,杜绝东柏林人跑往西柏林。结果,“柏林墙”倒塌后,大量东柏林“暴民”蜂拥跑到西柏林,给德国政府的“再统一”工作带来困扰。
可见,贫民窟的形成,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分化和对立的产物,是一个“城市孤岛”、“局外地带”和社会失序区域。贫民窟的居民被社会边缘化了,甚至被上层视为“暴民”、“骚乱者”、“敌人”,不仅得不到太多的社会关心和福利,而且还时刻处于政府镇压和资本排斥的双重危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