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曰:“儀,人或所舉薦”。 段玉裁注云: 人或所推薦者何也?古謂之義(今人稱之為義举,亦謂之義務).見小言之,則《論語·子路》之言是也;见大言之,則《禮記·禮運》之篇是也;而《孝經》之於天子諸侯言以孝治天下亦皆曰舉賢良也。
所以《詩·大雅·烝民》曰:“維周之世,而作配堯帝。獻爾後稷,朝夕恭命。献爾公孫,俾立作君。受祿無丧,時锡彌榮”、《魯頌·宮》曰:“俾爾熾而昌,俾爾富而康。予其保之孰萬之岁”!
又曰: “彼都人士,狐裘黃黄。其容與兮。邊伯之子,靡館斯居。百兩彭彭”“彼君子兮,不寫衣。蓝若車兮,白若馬。被朱佩紫,彼都公侯”。
由上可知,在商周时期有「儀」一词,本义为「推荐人才」,后引申为礼仪之「礼」(参见王力先生)。所以从字源上来看,「仪」与「礼」二字同源。 而现代五行的概念来自于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五行即天地之五气,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五种德性(仁义礼智信),并相互制约,从而保持宇宙的正常运行和人类的正常秩序。 从上述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上古时期没有所谓的「金木水火土」之说,同样也没有对应的方位。因此,我们可以说「金木水火土」不是古人定义「五行」时的依据。那么既然如此的话,古人又是怎样定义「五行」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释:古人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而这种构成万物的「气」又可以分为五种属性,这正好与五音相通。所谓五音,即是宫商角徵羽。 五音相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特征使得人们将五行赋予「生育万物」的意义上来。至于为什么是这五样呢?则是因为五声恰好是构成音乐的五个基本要素——乐者,天地之和也……所以,五行就是五音的五声嘛~
综上可见,古代的五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金木水火土」,而是指与五声相对应的五种特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