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中什么生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1、 金克木:金属铸造的刀具能砍斫木材,斧头属金,木材指树木; 2、 金克木是“以刚克柔”;
3、 水克火:水火不相容,油锅遇到火就熄灭了; 4、 水克火是“以冷克热”;
5、 木克土:树木根茎盘根错节能稳固大地; 6、 木克土是“以动克静”;“土不胜木”是因为土不生长树木; 7、 火克金:熔化金属离不开火,而金属遇火则易熔。 从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金”“木”“水”“火”“土”各属性的亲疏关系和相克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顺序,这种规律称为五行的相胜法则或称五行相侮原则。
一、五行生、克的含义是指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金木水火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运动形式或变化发展过程。 “生”,有滋生、发展的意思,含有促进被生事物的意义在内(“生我”);“克”则有抑制、打击的意思(我克)。因此,“生我”与“我生”(所生的那个事物)为正面关系;“克我”与我克(所克的事物)为负面关系。
二、《易传》中的五行思想 《说卦》认为东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五行与八卦相对应的具体关系如下:震雷、离火、兑泽、坎水、巽风、乾天、艮山、坤地。 五行的方位在《说卦》里还有另一说法:东方属木,其象为仁,其数为一;西方属金,其象为义,其数为九:南方属火,其象为礼,其数为七:北方属水,其象为智,其数为八;中央属土,其象为信,其数则为五.。 五行的性质及其相应的自然界的属性也在这里作了具体描述:木曰曲直,象征生长茂盛,有向上生长的特点;火曰炎上,象征着炎热旺盛,具有向光明发展的特性; 金曰从革,代表着肃杀,象征着清肃收敛;水曰润下,滋润着万物,向下流淌;土爰稼穑,具有承载和化育的作用,具有生化万物的功用。 在这个对应关系中,不仅体现了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界现象以及人体部位的联系,而且反映了社会人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天地间的生生之道在于阴阳五行间的不停运行。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分析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完整理论体系,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五行学说的应用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统一性的这一重要原则。
首先,五行学说应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的协调统一。由于五脏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心属火,肺属金,心火下降于肾,温暖肾阳可助肾之水化为阴精;肾水上济于心,则可制心火之亢烈;肝属木,脾属土,肝气条达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又能帮助肝气的疏泄:而肾水既济则有助于肝藏血的功 能。如此相互协调,促进了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 当某一脏有病时,常会影响到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肝病易传入心,心病又常传于肝,这就是所说的“母病及子”;脾病容易传到肾,肾病又可传至脾,称之为“子病犯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机体的病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次,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功能。中医认为肾主水,肝主纳气,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脾主运化。肾主水包括气化和水液的代谢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肾的气化功能将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浊液化为尿排出体外:二是将体内的津液输布到全身,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在气机运行的过程中,肺主治节主要调节着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使上下左右内外保持协调平衡的状态。心的血脉功能就是推动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管道内运行不断流向全身滋养和灌溉各个组织器官。所以人的五脏六腑都是通过行使其职能作用,维持着整个有机体的正常活动,这就是《素问·调经论篇》所谓“五脏皆有合”之意。 五行配五脏之说同样可以用于人体病理变化的分析。如木火过旺,心火易乘;土壅木郁;水寒土湿,木郁不达;金水相合,滋腻不利等等,都反映了五脏功能的失调状况,从而揭示了发病的原因以及病变的性质与发展趋向。五行学说对于研究和探索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