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属于五行属什么?
哲学,中国古称“道”、“理”。哲学一词是近代才出现的,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爱智)的动词 Philosophy 的复数形式。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以一种爱智的态度去研究智慧或真理。 汉语中“哲学”一词最早来自《庄子·天下》中的“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弃,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此章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圣人理想,把圣人之治与大道、慧智、六亲和国家联系起来讨论。汉代严遵(即庄周)对这一词组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无为而无不为,则哲矣(无所作而为而无所不为者乃是真正的大智者)!”
可见这个译名是相当贴切的,因为中文的“哲”的确就是大智的意思。但是这个词的含义在中国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近现代被用来指称西方传统里的哲学学科。因此,当中国人用“哲学”这个名词来称呼自己传统里的学问时,它所对应的既不是西方的传统科学和学科,也不是中国的六艺或者四书五经等学术体系。 “哲”字的本义是指聪明睿智的人,也就是中国古书中所说的圣人。从甲骨文到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字形是用一个“口”和一个“折”(表示曲折之意)构成,其本义可能是形容人能够明察秋毫,善于观察分析问题。 后来“哲”字又出现了另一个意思,它是“智”的通假字,专指智慧和能力而言。这种用法主要见于先秦典籍,如《诗经·小雅·巧言》中有“无惠无人,莫予云觏;父兮母兮,察予何故”,这里的“哲夫”就是能人的意思。《尚书·大禹谟》中也说:“若伯夷武殷,哲哉唯尧!”
这里所说的“哲”就完全是“智”的意思了。 在先秦的一些典籍里我们还能看到将“哲”作为敬辞的用法,表示对人的尊敬,这时也是“智”的意思。比如《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尽心下》中说:“子路,人也;冉有,人也;子贡,人也;庶几也!子颜之子,亦人也;夫子奚忧?”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哲”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表示聪明的人,也可以表示智慧和才能,还可以表示对人尊称时的敬辞。其次,在古代中国,这两个意思常常可以混用。最后,虽然这两种含义都可以表示能力和智慧,但前者的重点在于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上,而后者则更侧重道德上的修养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