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欣”字属火木结构,其字形如二人相视而笑,所以从本义上讲应该是表示一种高兴愉悦的心情;但就其演变过程看,又有了另外一个意思为“草木茂盛”或“草木初生”之意(参见《说文解名》)——这应该与古人对于草木的“物候观察”有关,因为草木初生的状态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欢快喜悦的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欣”字的两个本义:
1. 指人的心情愉悦之状,后引申出“喜欢”“欣赏”等含义来。(此为本义)
2. 形容草木生长繁茂、茁壮的样子。 这个“火木结构”的字,如果按第一个释义来讲应归于“火”部;但如果按第二个释义讲就应该划归到“木”部了。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部首划分的特殊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汉字发展过程中“分化合并”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造字时大多是以象形会意为主,比如“天”这个字本来是一个人头上的图案,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再比如“人”本来是站着的一竖一撇一捺的人形,后来为了方便书写才逐渐演变为站着的“大”和躺着的“人”……这些都是为了便于书写和表达新意的造字方法 但是这种变化也往往会造成汉字的混乱甚至产生新的读音和意义,于是就有一些比较权威的大师出来统一规范一下以利于后代的学习和使用。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注》中对于这一问题做了统一的解释——“凡偏旁有分合者皆如此,非必一人之事也” 也就是说在汉字的发展史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一部分字发生了偏旁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有的则没有规律可循……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古人们有意为之,因为他们知道汉字是在不断发展的,如果不加以区分势必会造成混乱并影响后来的学习;所以他们在造字或者给字注音的时候就会故意留下这种变化的痕迹以便后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