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这个奇就是“奇”字,是“大”和“可”的合体,本义为“大土”、“可土”的意思; “可”字从丂(kǎo)声,从厶(sī)。“丂”表示“上压着事物无法表达”之状,“厶”既表示“私”又表示“心”之意,因此“可”的本义指的是受压迫者的心声得以表达出来——这显然是一个象形符号! 《说文解字》中记有:“可,表示许可之意。从口丂。凡可之属皆从可。”“奇”字的甲骨文写作上图第一个字形,可见也是“大土”的形象,只不过多了一横而已——“多一横为‘家’字,多两横为‘京’”; 到了金文阶段,两个字的形体就完全一致了…… “大土”自然是“土”的大块头形态;“可土”当然是土地可以容许被分割成这般模样; 而这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便成了“奇”,表示在划分好的区域里,有大块的土是可以任人随意取用的。这就是“奇”的原意,与今天的“奇迹”毫无干系也。 这个“奇”字还演变出了另一个汉字 ——“圻”: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土的界碑“封圻”的“圻”; 从“大土”到“可土”再到“奇”,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先人对土地的认知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他们所赋予土地的属性究竟是什么。
1.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古人对大地资源的认知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天下之大无远弗届,故称“无疆”或“罔极”——此乃天地之初也。 第二阶段,发现天下之地并非无限宽广,而是一大块一大块的,于是给这些大的地块以命名并划定界限以示区别,这种大块的地就叫作“方”——此乃夏商周三代之时也。 第三阶段,进一步发现每一块地都不是那么方正的,有的窄长的像是刀劈下去的一样,有的则宽厚的像是一块板子一样,还有的则是弯弯曲曲的好似游龙一般,所以就把那些不标准的方形称之为“不方”,而那些像刀劈、像板子和似龙的方称作“奇”、“畿”以及“圻”等,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汉字。 以上所述即为古人对地球认知过程的描述,古人对大地的资源认知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的,而且始终遵循着一个规律一一越是接近现代科学的思想,就越是落后于时代。
2. 有分有界、等级森严 大地在古人的眼中不仅资源丰沛且种类齐全,更重要的是它还拥有极强的地域性划分能力,即:同一块土地上有着不同的气候、植被类型和生存环境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地上出现了一系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地区,而这些地区也就构成了当时国家的疆域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网脉络,从而开始给这些国家一个统一的名称来指代所有的国家群体。而这个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对于世界认知的开始,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领土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线,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名字用来代表所有中国人都认可的共同体。 所以综上所述可知:
① 中国最早使用的国家称呼叫“邦国”;
② 一个国家由许多“邦”构成,每个邦都有自己独有的“封土”;
③ 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土”;
④ 土地的大小决定了邦国的强弱及地位的高低;
⑤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寻土”才是其立身之道。 一句话概括起来便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