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五行属性是什么意思?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道家典籍《黄帝阴符经》,东汉始见载于桓谭、王充、荀爽、曹植等人著作中;至东晋时道家经典《庄子·天下》将阴阳、太极、五行相并列,并认为五行说来源于《尚书·洪范》中的九畴(或作“九理”),至此五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汉以后,五行说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如五德终始、五行配象、五行配五脏、八卦配五行等。其中在方术与医术领域发展出了金木水火土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又进一步与天干地支相结合形成了干支纪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汉代以降,五行的属性被普遍认为是“五德”,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而所谓「德」是指「德运」,是帝王统治的正当性来源,与道德的伦理观念无关。从西汉开始,汉武帝将五德终始学说作为王朝正朔的理论依据。 西汉后期,五行相克的关系演变为以「五行相胜」(即「五常」)来解释朝代更替的原因——水胜火曰「秦灭周」;木胜土曰「周灭殷」;土胜水曰「商灭夏」;火胜金曰「夏灭殷」;金胜木曰「夷灭商」。这是官方对五行关系的正式定义。 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唐代,「五德始终说」已经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唐朝国号所代表的五德中的「木德」,所以唐代的历法用「甲子」记年的方式是以「甲申之乱」为起点的。但是五行学说仍然保留了下来并且继续用于医学等领域之中。因此,我们现在的中医理论依然保留了五行相克的理论框架以及与之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的解释。例如,中医认为肾主水,心属火,水克火。所以滋补心肾的药往往具有降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