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什么五行?
五行的概念在古代是完整的,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 行=元素+周期表(四行)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是古人对宇宙本原的解释,五行学说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种。 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正如我们的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样。
五行学说体现了古人辩证法的思想,是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医学中,而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阴阳五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黄帝内经》中对五行内涵的概括,同时也点出了五行作用的基本特点——相生相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就是五行相生;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五行相克。 在中医临床上,常常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如“肾阴虚则水少,水少则不能制火,火旺则耗伤阴液,造成肾阴虚火上炎之症,可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治疗上宜滋水清火。” “木郁则土衰,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流注腹腔,发为肿胀,甚则腹大如鼓,四肢乏力,重着迟缓,小便短少。治宜行气活血,健脾利湿。” 还有五行相生相克的推演公式。
在中医眼里,世间的万物都不是孤零零的存在着,而是互相关联的一整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以人体为中心的天人相应的大系统。 五行的每一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比如当心脏功能减弱时,可以影响脾气运化,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以表现为食少、腹胀、泄泻等等,此时治疗上不仅要调节心脾两脏的功能,还要注重调畅脾胃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