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化五行指的是什么?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源于《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指事物存在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性关系。 五行的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序进行;相克则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相反方向运动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这是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关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的发生障碍时都会影响其余四行,这就是五行相克的含义;但任何一个五行不会孤立的存在,当它被克制过盛时,其它四行就会来救援它,因此五行之间又存在着相生的含义。 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同样体现着五行的这一特性: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五行属木;心主血脉,其华在手,开窍于舌,在志为喜,五行属火;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五行属土;肺主皮毛,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五行属金;肾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在志为恐,五行属水。五脏与五官九窍、四肢筋骨肌肉、气血津液等的密切关系都体现出了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联性。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是通过五行的属性特点来进行推演,即通过人的体质属性推断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等。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具有五行属性的偏颇倾向,并且会表现出“同气相求”的特点,也就是说,同一五行性质的病症倾向于发生在体有着相同或相似五行偏性的患者身上,从而得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这样的推理方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肝火上炎所导致的头痛头胀头晕耳鸣的症状可以选用清肝泻火的药物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等症状可以用清利肝胆湿热的方法进行治疗等等。 另外五行学说还用于说明疾病的传变规律,例如根据“木不生火”的理论推测肝病之后会出现心火亢盛症状的疾病发展过程;也可依据“水克火”的原理解释火热之邪灼伤阴液后出现的阴虚阳亢症状的发生机制。